1、民间文学的概念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有共同的规律,即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化反映的产物,同时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活,发挥社会作用。但是民间文学又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整个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打夯,就不会有打夯歌;没有礼俗,就不会有礼俗歌;没有农耕生产,就不会有农谚;没有农民革命,也不会有农民起义的歌谣、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所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它的内容是劳动人民最熟知和最关切的事物,与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劳动等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民间文学始终陪伴着人民的全部生活,拉法格说,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4、怎样认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因而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等多重功能。
民间文学的内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形式又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有很广阔的群众基础,它是人民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民间文学真实而确切地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因而有多方面的认识作用;民间文学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婚姻恋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运用;民间文学体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大自然、对人生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趣味;民间文学还是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人们可以用它来自我娱乐、消除疲劳、恢复精神。
5、采风的含义
采风是一个专用名词。古代称民歌民谣为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民谣,采集民歌民谣谓之采风。采风制度古已有之,《汉书·艺文志》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后人因而称采诗为采风,近人又将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称为采风。现在我们也把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体验生活引申为采风。
6、神话
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样式,它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长期以来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研究者对神话作出过各种解释,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自然学派认为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理论和想象的探求,历史学派认为神话是对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社会学派认为神话与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仪式有密切关系,人类学派则认为神话是原始信仰的残留物。这些学派不同程度地触及神话的一些现象和特点,但都未能对神话作出全面的、本质的、准确的概括。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神话的本质。神话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话,二是反映人们生产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神话,三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如《黄帝蚩尤之战》、《刑天舞干戚》神话等。神话随着人类童年的消逝而不再产生,但历史已证明、神话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7、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传说的主人公大都有名有姓,而且不少还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他们的活动遗迹,常常被联系到地方上某些自然物、人工物及社会风俗上面,成为这些事物来历的说明。因此,传说具有历史性和地方性特点,它的流传往往有一个中心点。传说可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个大类。
8、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这里所说的民间故事是狭义的,指神话、传说以外的口头创作故事。民间故事包括幻想故事(也称童话)、生活故事(也称世俗故事)、民间寓言(包括一部分动物故事)、民间笑话(包括机智人物故事)几个大类。其中生活故事中的长工和地主故事、工匠故事、巧媳妇和“呆”女婿故事等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类型。
9、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并以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像区别。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诗经》里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说法;《毛诗故训传》里解释说,“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这是我国关于歌谣的最早定义。一般来说,民间歌谣可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六个大类。
10、史诗和民间叙事诗
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都是民间诗歌中的叙事体长诗,它们是劳动人民(包括他们之中的专业艺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韵文故事,所以也有将它们称作故事诗或故事歌的。史诗和民间叙事诗一般都有较长的篇幅、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篇幅较长,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史诗和民间叙事诗通常是由一些杰出的民间歌手保存、整理和传唱。
史诗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童年期,用以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因而史诗主要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大类。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民间叙事诗主要产生于阶级社会,带有较强的社会性,主要有爱情婚姻叙事诗和反映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叙事诗。像《孔雀东南飞》、《阿诗玛》、《嘎达梅林》等都是各民族著名的叙事诗。
11、民间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句,总结各种社会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谚语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那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言,广义的既包括寓意深刻、形式完整的谚语,又包括一些有特殊形式的歇后语、俗语等。
12、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曲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四川成都天回镇出土的“说书俑”表明,早在汉代我国就有了说书艺人的活动。“说话”一词,远在隋唐之间就已经为群众所习用。唐代还出现了“俗讲”和“变文”(俗讲是宣传佛经的一种讲唱形式,变文即是其韵散相间的一种文体,后来也用它演唱民间传说或故事)。到了宋代,市民阶层扩大,城市经济发展,勾栏、瓦肆林立,“百戏”中就有各种说唱活动。如说的有“说三分”、“说浑话”,唱的有“诸宫调”、“唱耍令”、“小唱”,学的有“学乡谈”(摹拟地方乡音)、“叫果子”(模仿市声)等。
民间说唱是一种“叙述体”,它和“代言体”的戏剧的表现方式不同,是以“说书人”身份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这种方式密切了说唱者和听众间的情感联系,因而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间说唱中的多数曲种是有说有唱的,文学、表演、音乐三位一体,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剧不完全统计,现在流行的曲种约有三百种左右。
13、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
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故事》、《白蛇传》合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因广义的故事可包括神话、传说,故又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这四个传说故事,经过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集体加工,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美大型传说故事,甚至流传到海外,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