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口头文学十分发达,而故事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承功能,它因贴近现实、内容深刻、情节生动、易讲耐传而深得百姓喜爱。金山作为全国故事之乡,各级领导历来重视故事创作活动,全区活跃着多支故事创作、演讲队伍,以郁林兴为领头羊的金山枫泾故事团队就是一支比较引人注目的民间故事团队。在2007年举行的“首届中国故事节”上,金山枫泾故事团队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参赛作品数量和获奖作品数量均位上海之首,郁林兴个人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奖。
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金山区文化局、枫泾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郁林兴故事创作研讨会”于今年4月22日下午在金山枫泾举行,金山区委宣传部长叶汝强、区文化局局长刘杰、市民协副主席奚小琴、枫泾镇镇长张斌等领导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上海市老、中、青三代故事创作、故事演讲、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五十余人汇聚一起,探讨故事的创作与繁荣。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以金山故事和郁林兴的故事创作为样本,探讨故事的生存环境,故事的人才培养与成长,故事的社会影响力、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以推动金山乃至上海的故事创作与繁荣。
50余位故事理论研究、故事创作、演讲代表展开研讨发言
与会嘉宾围绕新故事性质与创作、故事生存环境、故事人才成长、故事社会影响力、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栏目选登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民间故事创作研讨会在枫泾举行
任嘉禾(故事理论专家):
今天我有两个高兴:一是我们新生力量已经成长了,那是非常值得祝贺的,故事事业需要有接班人;二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推开新故事创作之门》这本书说得都是自己的创作经验,自己的心路,自己的里程,有论点、有论据,生动形象,它对故事的爱好者来讲是一本教科书,对同行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现在故事创作迟后于演讲,理论又迟后于创作,我们应该好好努力一下,建立故事的理论,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就容易上一个台阶。
借此机会重点谈谈提高故事的质量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故事,不好也不坏,像白开水一样没味道。衡量故事好不好,就是看它吸引力强不强,特别是开头,在听的时候,随之故事的深入,随着故事里的喜怒哀乐,听众也喜怒哀乐。故事是过渡型艺术,过掉了就不能再翻过来讲,怎么提高吸引力,关键是十六个字:“编织故事、设置悬念、实战招数、添加情趣”。要有一个情节框架,如何曲折,如何起伏;要设置悬念,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悬念,贯穿整个故事,或者悬念当中还有悬念;要施展不同招数解决矛盾,坏人就是损招、烂招,好人就是绝招、妙招、高招;要添加情趣,故事不能干巴巴,一本正经的,要增加气氛,让大家听了以后很轻松很愉快,积极向上。
毛一昌(故事创作者):
我就郁林兴故事创作活动中一些比较个性化的表现谈些看法。
一是有坚强的自信但不固执。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自信,故事创作也不例外,一篇故事从题材确定,到人物的设定,情节的构思等,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把他写成一篇作品,面对别人的评头品足,有的人无所适从,犹豫不决,缺乏自信;有的人孤芳自赏,盲目自信,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郁林兴他对待别人的意见是认真听、反复考虑,然后决定取舍。故事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有一定的群众创作活动成分,能认真吸收别人正确的意见,对提高故事作品的质量是很有好处的,郁林兴在这方面有正确的态度。
二是在故事创作的题材选择上,追求怪异但不失真实。大家一直说,故事就是“事故”,就是“故意弄点事出来”,这当然是讲笑话。但是故事在题材上追求新奇巧,情趣上比别的文艺样式更为突出,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不好听、不好看的故事谁喜欢?当然,强调新奇巧趣等,同时必须要符合生活真实,尤其是细节真实,否则就变成胡编乱造,没人会相信。郁林兴很注意把握这个度来构思故事的。
三是他在故事素材的处理上,坚持源于生活又不拘泥生活。我举个例子:《我的“二锅头”父亲》。这篇故事写的是自己的父亲,连送医院开刀后,也央求喝酒,全是真事。但爱酒如命的老人很体谅自己儿女,坚持喝最差的土烧酒,而舍不得喝好酒,因此情节中构思出儿子下岗后,父亲饮水代酒的情节,这不是生活中的实事,却完全是可能的。
徐华龙(故事理论研究学者):
第一谈谈新故事的定性和范畴。新故事是60年代开始出现的故事形式,是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只新的故事品种。它是现代作者笔下的口头创作,就是作者、文学爱好者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悟到的东西从文字的角度把它记录下来,带有很强的口头文学、口头语言的特色和特征,但又不完全是口头创作。新故事是新时代根据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所反映新事物的民间故事、口头创作,它和传统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又不是传统的故事,属于一个宽泛的民俗学的一个内容。泛民俗学实际上就是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新故事就是在传统的故事上发展起来的,它加进了新的创作,新的社会元素,以新的故事形态表现。
第二谈谈《推开新故事创作之门》的特点和缺点: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故事的创作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新入门的同志看了这本书比较容易找到新故事创作入门的方法。书里非常巧妙地用两个人的创作和理论结合起来,创作方法比较实用,结尾、开头这些东西是他们共同创作的结果,是他们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这两块是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足的地方,一是作品语言缺乏地方特色,金山、上海语言的特色少,而且特别是上海文化的东西很少;二是对生活的提炼还不够,有些故事还停留在宣传报道主流的色彩,给人更加回味的东西少。一个作品要有思想的火花,给人以思想上的感悟。
第三关于新故事的理论现状。现在故事理论研究滞后,和故事创作非常不相配,故事创作要不断进行总结,真正好的作品,是要进行非常好的提炼、加工,跳出社会本身的框框。希望在这次会议以后能够更上一层楼。
张道余(故事创作者):
我把郁林兴成长道路归纳为三个字“抢、逼、围”。首先讲“抢”字,郁林兴把金山故事老前辈毛一昌老师从吕巷抢到了枫泾,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毛一昌工作室,恭恭敬敬向老师学习,加快了他故事创作成长的速度。第二个“逼”字,这是向文化局刘杰局长学来的。金山故事能有今天,相关领导采用一个相当好的办法就是逼,比如每年搞一次故事创作比赛,每个乡镇都要参加,而且规定每个乡镇不少于交10篇稿子,10篇故事作品。郁林兴一是逼自己,今年要创作几篇故事、达到怎样的发表水平、在区里的比赛中拿什么奖,制订目标,自己逼自己;同时,他逼枫泾地区故事作者一年要写多少故事,逼作者拿出好作品参加各类故事邀请赛,因此枫泾地区的故事作者在金山遥遥领先。第三个“围”字,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故事活动。如配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组织“故事大篷车”,用故事来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我就得郁林兴好学、谦虚的精神,将抢、逼、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宣林(故事演讲、创作者):
第一,“领先半步”和“一点意思”——谈故事的主题。从素材变成情节,势必要经过作者的构思,这一个构思过程是很具个性化的。同一题材,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写出许多不同的作品来。当然,它的社会效果也各有不同。《开门》的作者把素材的来源,分为“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媒体信息、流传段子”,对素材要赋予“一点意思”。这里的“一点意思”,就是一个民间文艺工作者,在采集、整理、创作过程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表现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有了这份责任心,他们才专门僻一个章节来谈“主题提炼”,把主题的提炼作为“责任”提出来。提出故事寓教于乐,‘教化’作用通过主题来反映,创作出更多主题鲜明、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的好故事来。强调故事的大众性、通俗性、时代性。
第二,新奇巧与人物的关系。注重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关系的特殊性来“增强”故事含量,达到新奇巧境界的。新奇巧不是单指事件,人物性格冲突,设计人物关系的“不一般”,可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书中写到:“把人物推向绝处”,不断制造新的悬念,我认为很有道理。事在人为,物极必反。如果把人物推向了绝处,再让他绝处求生,一定会演绎出惊天动地、扣人心弦、具有“新奇巧”的故事情节来。
第三,情节与细节。眼下故事作品不少,但能留下来广为流传的微乎其微。为什么?这与作品干枯,缺乏生气有关,作者重情节安排,忽视细节描写。细节属于描写,是情节的一部分,但不单单指情节,通过人物一个行动,或者对一个特殊场景、特殊道具的介绍,甚至强调人物的某一句台词,以此来增强故事的情节性,丰满人物的形象。细节要有动感,符合生活的真实,所以,情节好找,细节难觅。
夏友梅(故事演讲、创作者):
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祝贺。金山故事是老大哥,是上海故事的一面旗帜,为什么这面旗帜几十年如一日一直高高举起,我认为金山有三个人影响特别深,就是张道余、毛一昌、郁林兴这三个人,号称金三角。近年来郁林兴可谓喜事连连,捷报频传,在事业上成熟了,可喜可贺。第二句话感谢,感谢主办方盛情邀请,特别感谢郁林兴同志对浦东川沙的故事情有独钟。川沙也是全国故事之乡,每两年要搞一次故事大赛,郁林兴同志很支持,我们每次搞比赛枫泾的故事最多,郁林兴自己的故事最多,当然获奖也最多。“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种品质、这种风格值得我们学习。第三句话是希望,希望郁林兴同志在故事上能成为“双枪手”,今天是郁林兴同志故事创作研讨会,我希望下次能看到郁林兴故事演讲研讨会。因为故事创作和演讲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故事要写写讲讲,讲讲写写,这对作品的提高非常重要。
丰国需(江苏故事创作者):
我想探讨一下,郁林兴同志为什么会在故事事业上取得成功。我们是因故事而相识,又因故事而合作。在交往过程中我们感到现在喜欢写故事的人很多,但很多人都在重复当年我们走过的路,就是没有老师指点在乱转,觉得我们今天有点成功,离不开我们的老师、前辈对我们的辅导,我们应该做一点工作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为年轻人、初学者提供一点方便,于是就合作写了这本书,前后花了将近10个月的时间,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如果说这本书有初学者认为他看后有点帮助,有点感觉的话,我觉得我们就成功了。我们都喜欢故事,还要合作下去,我们正在筹划搞第二本书,暂时取名叫《新故事创作36计》,可能下半年把提纲拟订好,明年出来。在和林兴相识和合作过程中,我感到林兴这个人对故事事业的执着。现在故事作者可分成三类,一类是把写故事当作一种职业,当作一门手艺在写;一类是看着故事作品稿费高来写的;还有一类就是爱好故事和写故事,我觉得林兴就是这一种人。他是喜欢故事,爱上故事而欲罢不能,尽管他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工作很忙,但他对故事不忘,每年都抽出一定时间搞创作,正因为他对故事这份执着,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功,才有了今天郁林兴故事创作研讨会。
葛明铭(故事创作者):
郁林兴的故事作品人物众多,有企业老总、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个体户、出租车司机、江湖骗子、小白领,每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这个我觉得很不容易,身处枫泾这样一个上海偏远郊区,视野却非常开阔。第二,郁林兴同志的作品构思很奇特,很多作品看了前面不知道后面结果怎样,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出人意料之外,很精彩,很奇特。第三,郁林兴故事内容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强,批判的锋芒很清晰,爱憎很分明。从郁林兴的故事里可以鲜明地看出,民间文艺的养料对新故事的滋养,新故事跟民间传统故事不是两个道上跑的车,截然相反,而是新故事的创作吸取了大量民间传统故事的养料,吸取了它的母乳。郁林兴创作的许多新故事,初看上去好象不大合理、不大可能,但是这个就是浪漫,这和我们民间传统故事一脉相承的,浪漫得不得了,大胆得不得了,看看不可能,仔细想想是很可能的。最后谈一点郁林兴故事让我们引出的另外一层思考。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城乡之间故事的差异正在缩小,因为生活形态越来越像了,就像郁林兴写得许多故事,我们不讲郁林兴是金山枫泾人,跟我们市区里的人写出来的一样的。这不是对郁林兴的批评,这个是故事形态的土壤在发生变化,因为存在确定意识,在城市化大潮面前,我们确实有点无奈,我们原生态的东西,农村活生生的东西确实少了。譬如,“鸡吃农糠,鸭吃谷”这种农村谚语张道余、赵克忠老师写起来就是信手拈来,生动得不得了,但是郁林兴这一代写这类话就吃力了,这种语言都没了,少了。故事语言的、题材的、风格的多样性开始减少,原生态的状态受到冲击,这个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思考怎么保持农村地带的独特性、多样性,怎么不要使城镇之间的差距缩小到大家都一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