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彬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
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社科院、民协等领导出席《姜彬文集》出版座谈会。(从左至右:叶辛,熊月之,陈东,何麟,江明惇。)
为研究姜彬先生的学术思想,缅怀姜彬先生对人文社会科学和民间文艺事业作出的贡献,2007年12月17日下午,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召开《姜彬文集》出版座谈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陈东、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文联党组副书记何麟出席会议并讲话。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叶辛、上海民协主席江明惇分别主持会议和探讨,姜彬先生的家属及沪上人文科学和民间文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座谈会。
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何麟在《姜彬文集》出版座谈会上讲话
姜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专家,当代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上海华东出版社社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20世纪初,姜彬先生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领域中不断耕耘,探索追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后撰写了研究著作10多部,重要论文100多篇,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遗产。此次新出版的《姜彬文集》共分5卷,收录了姜彬先生在50多年来发表的专著、论文、序言、散文等作品近200万字,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姜彬先生本人的研究领域、治学特点和学术贡献。
与会代表回顾了姜彬先生一生中所走过的几段重要的学术历程。早在20世纪40年代,姜彬先生出于一个革命工作者对于家乡和民生的深厚情感,就曾创作过许多歌颂当地民间生活和乡土艺术的散文与诗歌作品,从50年代到70年代,他开始专心从事于有关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歌谣的学术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中国古代歌谣散论》《上海民歌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等学术著作,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以及社会主义新中国背景下的新民歌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姜彬先生的学术视野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其研究对象从一般的民间文学扩大到了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生产生活方式等广阔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化学领域,并把研究目光逐渐集中到“吴越地区”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之中。在此基础上,他先后撰写了《论吴歌及其他》《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等重要学术专著。这些著作的出版,不但开拓了我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视野,而且也为我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民协主席江民惇谈《姜彬文集》对民间文艺与民俗学的贡献
与会代表对《姜彬文集》的学术价值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代表们指出,《姜彬文集》是西方文化人类学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的一种大胆尝试,体现了西方文化人类学中国化的结果。文集中通过对诸多民间文化事象,如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习俗的深入研究与阐述,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意义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体系,并且融注了中国学者对于本土民俗文化事象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姜彬文集》所体现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探索了一条区域文化研究的新路。区域民间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具有自身独特个性与典型意义的个别民间文化形式。在《姜彬文集》中,正是通过对吴越地区大量存在的各种民俗民间文学事象的考察与探索,既总结了区域性民间文化的一些独特特点,也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形式中许多共同的内涵与规律。
姜彬之子姜小皓先生在座谈会上发言
与会代表对《姜彬文集》中所体现的治学方法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长期以来,姜彬先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采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与参与研究的方法,对吴越地区及上海地区大量的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事象进行深入全面的实地调查,组织编写了数百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将这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融入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之中,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许多具有很强创新意义的理论与观点,为中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除此以外,与会代表还对姜彬先生在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其他一些特点,例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队伍的培养、重视区际之间的联合协作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陈东同志在讲话中对《姜彬文集》的学术价值和其为人治学态度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姜彬先生作为一名早年从事革命、解放后一直在领导岗任工作的党的文艺干部,长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以满腔热情和严谨态度研究学术、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遗产。姜彬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时代责任心、与时代同进的优秀品格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她指出:当前,上海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努力建设文化大都市。一个真正的文化大都市,不但要具备明显的教育、文化、科技产业优势,具有覆盖广泛、数量众多的文化设施,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独特的文化风格、深厚的人文积淀、高尚的市民素质,更要具有不息的文化创新精神。我们要坚持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相促进,切实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激活城市的“记忆”和“血脉”,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希望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志,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位,认真学习老一辈专家学者的高风亮节与治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上扎实严谨、锲而不舍、深入实际、积极进取,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努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