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已有六十和七十“高龄”的戛纳、威尼斯两大国际电影节,刚举办第十届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是个年轻的“后辈”。昨天,戛纳国际电影节执行副主席、电影市场主席杰罗米·帕德拉,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东京国际电影节主席角川历彦等八大国际电影节“掌门人”在金爵国际论坛上展开思想的交锋,为上海电影节出谋划策。
大师来得越多越好?
每一个电影节都会力邀知名导演和演员携新作前来,这也是衡量电影节的标准之一。但在昨天的论坛上,每一位电影节主席所关注的工作重心不是如何招徕大师,而是如何扶植新人。据杰罗米·帕德拉介绍,戛纳电影节每隔几年就会有专门的论坛供年轻导演来展示短片并推介自己的下一个电影项目,1800部短片在40个场地同时放映,吸引了大量制片人和发行商前来。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席桑德拉·德·哈默也说,“我们在电影节会放很多先锋电影,展现出新的拍摄方式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同时我们会通过专项基金来支持电影制作人。”据她介绍,中国导演陈凯歌当年就是基金的第一个受益人。正如电影节主席们形成的共识,对于电影节,关注新的电影人以及他们的创作,培养未来的大师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切实努力的方向。
电影节类别越高越好?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表示,对于所谓B类电影节,很多人好像不大瞧得起,但其实B类电影节有非常独特的功能和地位。据业内人士介绍,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将电影节按照内容和主题划分为ABCD四类,彼此之间并无高下等级之分。马克·穆勒说:“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就被欧洲媒体称为‘小型电影节的王子’,大家都希望到那里去发掘有特色的影片,如果转变成A类,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
东京国际电影节主席角川历彦表示,除开东京和上海这两大国际A类电影节,亚洲还有釜山电影节、中国香港的电影节,但彼此之间并不一定要形成针锋相对的竞争:“不管是东京、上海,还是釜山、香港,所有的电影节都应该携起手来,形成一个价值链,然后在全球来体现亚洲电影节的自身价值。”
资金越多就能办得越好?
角川历彦表示,随着电影节影响力的扩大,所需要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大,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经费现在已经膨胀到12亿日元。论坛主持人、《好莱坞报道》出版总监艾瑞克·迈卡表示担忧,电影节对钱的需求会大过于对电影的需求,对赞助商的依赖会影响电影节的独立性和艺术性。
圣丹斯电影节主席杰弗瑞·吉尔默、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主席伯乐都指出,“电影节之所以伟大,是要靠伟大的电影。”充足的资金是办好电影节的必备条件之一,但并非就是电影节成功的保证。正如角川历彦所说:“像戛纳电影节这种类型的大型综合性电影节需要大量的经费和人力,我想没有必要每一个国家都建成相似的电影节,我们应该在各个国家发挥各自的特点和特征,从而体现出各个电影节的存在价值。”因此,年轻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更迫切需要的,是符合自身特色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