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丁是娥、解洪元流派演唱会
丝竹声声海上花,乡音魅力不了情。一台风格清新优美,节目丰富多彩的丁是娥、解洪元流派演唱会日前在逸夫舞台受到沪剧观众的热情追捧,场内掌声不断,反响热烈,有些唱段,台下跟着哼的人很多,气氛十分红火。
丁是娥、解洪元流派演唱会日前在逸夫舞台举行
他们与沪剧同在
这台演唱会是上海沪剧院为纪念丁是娥逝世二十周年、解洪元逝世十九周年而举办的。过去曾经单独举行过丁是娥或解洪元的纪念演出,但象这次这样把这对艺术伉俪合在一起的演唱会,还是第一次。沪剧院院长、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亲自担任演唱会的主持人,她把丁是娥、解洪元并称为沪剧剧种的一代宗师,对他们俩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为沪剧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年来,大家没有忘记这一对为沪剧艺术的兴旺和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创造了辉煌业绩的艺术伉俪。他们的优秀作品仍在观众中不断地学唱传播,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创造继续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沪剧新人。
丁是娥、解洪元不仅是共同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生活伴侣,同时在艺术上又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他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又从不墨守成规,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俩都具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创新精神,敢于突破自己,敢于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演唱会上演出的节目都是这两位沪剧丁派、解派艺术创始人生前有影响的代表作。
丁是娥、解洪元当年风采
经典魅力长存
“从前有个小姑娘”,丁是娥的这个曾经传遍上海街头巷尾的动人唱段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显示了她创立的沪剧丁派艺术强劲的生命力。这个唱段原名“教育虎荣”,出自沪剧《鸡毛飞上天》。当年周恩来总理曾亲临观看演出,称赞这个戏刮刮叫。“教育虎荣”用的是沪剧传统的赋子板,看来朴实无华,然而丁唱来却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使人听了感到声声入耳,句句动情,亲切清新,震撼心灵。沪剧院最年轻的一代优秀青年演员赵隽晴为观众演唱这个唱段,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确实有那么一点丁派赋子板特有的韵味。
解洪元当年创立了在沪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解派艺术,过去曾被人们称为“沪剧皇帝”,在观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后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为表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进行艰苦的探索。他扮演沪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在唱腔处理上有不少新的创造,那段“杨白劳独叹”,他把阳血曲调速度放慢一倍、节奏拉长,旋律向下进行,形成一种新的阳血慢板,生动地揭示了杨白劳欲诉无门的痛苦心情。在“逼打手印”中,他表现人物心如刀绞的悲愤情绪同样真切细腻,催人泪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由于这个作品产生在解放初期,当时没有留下完整的唱腔曲谱资料,这次沪剧院重新进行了记录整理,由青年演员重新推出,使观众感到意外的惊喜。
在沪剧历史中,1959年的《雷雨》会串演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几乎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对这次名角荟萃、流派纷呈的精彩演出仍津津乐道,念念不忘。丁是娥、解洪元在这个戏里扮演的繁漪和周朴园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丁是娥因成功地揭示了角色复杂多变的性格而被誉为“活繁漪”。她和杨飞飞老师合演的那场“盘凤”,同样都用反阴阳曲调演唱,却因为音色不同,润腔不同,流派不同,人物塑造也完全不同,一个猗丽多姿,婉转清新,一个亲切质朴,韵味醇厚。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给观众带来最好的艺术享受。解洪元塑造的周朴园形象也成为沪剧舞台的经典,他没有把这个角色简单化地演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尽可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在台上生动鲜活地站了起来。周朴园是解洪元在沪剧舞台上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演唱会上,杨飞飞的学生赵慧芳和丁是娥的子女潘莉莉演出的“盘凤”,解洪元老师关门弟子李恩来和著名沪剧演员陈瑜演出的“撕支票”都因唱得原汁原味而使观众欣喜若狂,掌声雷动。
怀念高风亮节
演唱会上丁是娥、解洪元两位大师的高风亮节和戏德人品也受到大家推崇。尤其是他们重视舞台新人的培养,乐于为青年演员甘当配角的奉献精神使人深深感动。更难得的是,即使演配角,他们也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解洪元为人谦虚随和,从来不摆大演员的架子,对青年演员的成长十分关心,很早就给青年演员配戏。1965年演出《江姐》时,他扮演剧中的配角叛徒甫志高,运用自己的巨大影响和声望为沪剧新人保驾护航。解洪元演的一些配角,虽然出场不多,但给人印象极为深刻。象《星星之火》中的日本大班,仅仅只有几个过场戏,短短的一两段唱,就演来栩栩如生,使人过目不忘。为了演好甫志高,他反复看小说原作,做了不少准备,特别在唱腔设计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洪元早年学过京剧,那段向江姐劝降的“一叶扁舟过大江”的演唱,特意在沪剧长腔中板里加了一些京剧唱腔的元素,同时通过咬字轻重、音量高低、音色明暗和节奏快慢的控制、对比和变化,造成一种飘忽游移、忐忑不定的感觉。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使唱腔显得更加曲折动听,而且生动地揭示了甫志高这个叛徒色厉内荏、慌乱空虚的心理特征。这次著名演员孙徐春学演解老师《江姐》中的“劝降”的唱腔惟妙惟肖,观众报以异常热烈的掌声。
丁是娥也同样曾多次为青年演员配戏。1961年演出《甲午海战》,她就为当时还是青年演员的张清配演剧中只有一二场戏的金堂妈。文革十年复出后,丁老师又焕发了艺术青春,正当重铸辉煌的时候,她却主动提出要让台,愿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做铺路石。这以后她为马莉莉配演沪剧电视剧《屋檐下的白玉兰》,为茅善玉和徐俊配演新戏《野马》。她演配角也同样非常认真,她在《甲午海战》中演唱的那段“祭海”慷慨激昂,悲愤高昂,在她的唱腔中是很少有的。很多专家非常推崇这个唱段,认为这是丁派唱腔的一次新的重要的发展和突破,在丁是娥的代表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优秀青年演员徐蓉学演《甲午海战》的“祭海”声情并茂,也赢得了全场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满堂彩。
演出结束时,茅善玉说,今天我们重温经典,回顾丁是娥老师和解洪元老师为沪剧艺术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追思他们的崇高风范,感到无比激动。如今能够告慰两位老师的是,一代又一代沪剧新人正在脱颖而出,不断崛起。她带领全体演员和戏校沪剧班的小学员齐声高唱丁是娥在《朵朵红云》中的著名唱段“长江滚滚向东流,波浪滔滔永不休”。受到感染的观众把手掌拍红了,还久久不肯离场,不少人边檫眼泪边说,现在举行这样一次演唱会很有意义,沪剧舞台出人出戏,兴旺发展是对丁是娥、解洪元最好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