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文化是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山东,结合与儒家文化衍生的酒文化,更是有着敬圣贤、尊礼仪的悠久浓厚文化底蕴。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曰:“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认为酒是为礼而设的,只有在遵循礼仪,礼节时人们才可享用,只要不违反礼制,礼仪,是能喝多少就喝多少,那种没有祭祀,没有礼仪时的随意饮酒是不合礼的,作为一代师长,则是不为的。所以他才说:“沽酒、市脯、不食”。
酒桌礼仪蕴含儒家文化
山东人善饮酒,天下皆知。但实际上,论酒量山东人其实比不过蒙古人,而论饮酒的猛烈程度,山东人也比不上东北人。不过,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颇多,喝法也多,在山东的酒桌上,你可以体验到别处都没有的独特氛围。
入座严分宾主长幼,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也称为“主陪”;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副陪”。
“六起”喝完“门前杯”,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并不能反映现实。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陪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有时也分3次,叫“三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这样大家在主陪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
鲁酒品质体现儒家文化
白酒是情感消费品,又是文化消费品,特别是在精神和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其社会心理就更加注重文化的层面。地处黄河入海口两岸的齐鲁大地,因黄河的乳汁滋育了齐鲁人的体魄,泰山的雄壮给了他们勇猛和强悍,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赋予了他们睿智的文化内涵,成就了辉煌的鲁酒。
现在,白酒企业的品牌建立已经到了在传统价值观中寻找适宜自己品牌文化根基的新时代。企业如果能够在这一趋势中尽早树立自己的文化旗帜,成为某一文化的代表,则其品牌的文化感召力、穿透力必将增强,而成为企业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未来的时间里,谁将鲁酒文化与消费者对接的好,谁就会赢得品牌发展的先机,文化对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酒品牌,鲁酒需要寻找两个认同,一个是品质认同,另一个是文化认同。
山东是白酒产销大省,又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悠久而深厚,为鲁酒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这方面其他省份望尘莫及,鲁酒几乎每个品牌都能得到文化的支撑,遗憾的是,目前鲁酒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有些还停留在表面,做表面文章,只有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同自己的产品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浓缩在酒中,才能将鲁酒文化体现得更加淋漓。
鲁酒“涤荡”齐鲁精神
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后,就衍生出了一系列规范约束人们饮酒的条条框框,即酒德、酒礼等,完全把喝酒这种行为纳入到秩序道德的范畴之中。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酒的喜好。这种对酒的需求,到了魏晋上升到了极致,以致于魏晋士人说“三日不饮酒,觉神情不复相亲”。
酒与文学、艺术结缘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中已经有了。后世所说的诗酒风流,更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境界的写照。无论是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还是纵横驰骋的沙场名将,都离不开酒。酒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激发灵感,激起英雄豪情的媒介,因而才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话,才有了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慷慨激昂之气。
以文化为载体的鲁酒,不仅能让饮者享受品质优良的口感,而且能让饮者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鲁酒,不仅是浓厚历史积淀、更是齐鲁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