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前一晚,金山枫泾镇周边的大小宾馆客满为患,入住的大多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第二天上午,大家在古镇上三三两两游玩一番,下午,上千名爱好者从古镇旁的白牛湖边出发,骑车前往400多公里外的安徽黄山……这些爱好者,已不止一次选择在枫泾古镇开展绿色骑游活动。
在“繁华大城”之外,能否亲近一座座“美丽小镇”?这是越来越多都市人的渴望。与之相呼应的是,市郊一批美丽小镇声名鹊起,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在假日里前往体验悠闲生活,一些人甚至还选择在小镇安家落户。
中秋假期,记者前往探访枫泾古镇。一大早,古镇入口处的停车场已满满当当,枫溪长廊人来人往,河面上不时摇来几艘游船……
记忆中的喧闹古镇,静了,年轻了。枫溪长廊,是古镇上的一道临水风景线,游人走在长廊的石板路上,“太阳晒不到、雨水淋不着”,却能亲近古河、老宅。在这里,听不到豆腐干、萝卜干、粽子的叫卖声,却可以读到一侧石墙上镌刻着的《枫溪竹枝词》100首。长廊内侧,一路可见咖吧、茶吧、书吧等,里面清一色坐着年轻男女,或静静发呆,或喝茶细语,或看书赏乐。
一些中老年游客,则可以去古戏台边看热闹。那里正连续三天上演文化节目,都是本地居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包括丝竹民乐、沪剧表演、越剧表演、金山故事演讲等。
中午时分,来到三座古桥汇聚处的清风茶楼,里外早已没了喝茶、吃饭的位子。正在用餐的,看起来多为一家人出游,他们所点的也都是些水乡时令菜,如菱角毛豆、响油鳝丝、清蒸白水鱼、螺蛳塞肉、清炒马兰头等。古镇上一些特色小吃,如阿六烧卖、阿兴粽子、将军府鲜肉月饼等,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也不管是何时,都必须耐心排队才能买到。
过了一会儿,我们终于等到一处临河座位:静静流淌的市河,沿河而居的人家,熙熙攘攘的游人,全部一览无余。只见,向南的一条生产街长廊,正搭着整齐的脚手架。原来,这是镇里在为百姓分批修缮老宅,同时实施三线(电力线路、电视线路、通讯线路)入地工程,并将生活污水全部截污纳管,改善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今年初,镇里投入1亿多元的东片水系调整工程也正式完工,居民家门口的河水更清了,也不用担心汛期淹水了。
据不完全统计,小长假三天,枫泾古镇共接待游客5.59万人次,同比增长30%。
有的人匆匆来去,有的人则希望住下,体验古镇文化、享受小镇慢生活。年内,枫泾镇将启动第一批民宿客栈的建设,预计明年将形成200多个床位的接待规模。
走在北大街上,突然看到一处名为“枫之印”的招牌,老宅里正举办书画展。穿过狭长幽暗的通道,我们走进一方安静的院子,墙上挂满了主人黄妙兴先生和他朋友们的书画作品。坐在丝瓜架下的几把小竹椅上,我们和74岁的黄先生聊了起来。黄老原本家在上海市区,曾去过国外许多城市,十分羡慕国外的小镇生活,回国后便在周边寻找心目中的美丽小镇,终于在5年前正式买房落户枫泾。
很快,老黄又租下了古镇上的一处老宅,作为自己的书画工作室,也为圈中朋友举办书画展,免费向游客开放。如今,他不仅把市区的一帮好友吸引过来,还结识了枫泾镇和金山区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大家不时前来“雅集”,有的朋友也因此买房到枫泾镇养老。“枫之印”老宅里的书画展档期,更是排到了明年底。
枫泾镇党委书记张斌告诉记者,这两年,枫泾镇已启动了10多个大项目,全力打造中国版的“美丽小镇”,推动古今融合发展,吸引人们到这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投资创业、安家落户。这里的公共服务和配套,正在全面对接中心城区。双语双学历的枫叶国际学校,高中部已于去年9月开学招生,今年则开出了初中部。去年,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也在该镇挂牌,今年更加入了上海市龙华中医医院集团,今后每月都有市区也难约到的专家到枫泾来坐诊……
其实,除了枫泾镇,人气渐涨的市郊小镇还有不少,比如朱家角镇、泰晤士小镇、廊下镇、南翔镇等。你最青睐哪一个?我们发现,要想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小镇,文化底蕴、生态风光、良好配套,一样都不能少。而这些方面,也是市郊在城镇建设中亟待全面“补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