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太红”大闸蟹正式开捕
10月15日上午,位于枫泾镇中洪村“稻蟹共生”的种养结合试验基地簇拥着多家媒体,各路记者扛着“长炮短枪”翘首期待。9时许,“开太红”大闸蟹开捕仪式正式开始。
上海开太鱼文化有限公司董事何文辉致欢迎辞,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武宣布正式开捕。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维林与镇党委委员丁叶红出席仪式,并齐力拉起开捕第一网。
随着网内张牙舞爪、个头肥大的大闸蟹浮出水面,大家都赞叹不已。“这些螃蟹吃什么?”、“蟹稻共作,如何让生态得以循环?”、“这些螃蟹是如何被优待的?”在亲眼见证这一只只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后,媒体们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迫切想一探枫泾立体农业取得傲人成效的缘由。
1+1=5,即“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这看似“荒谬”的等式,却因枫泾立体农业下“开太红“大闸蟹的登场被佐证成立。
“开太红”大闸蟹采用“蟹草共生”模式升级版——“蟹稻共生”,即:利用稻田湿地饲养河蟹。河蟹的粪便正是水稻所需营养,大闸蟹则帮忙除草又除虫,改善了水稻的生长环境又为大闸蟹提供优质水体环境,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进而做到不挖泥塘、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在水稻种植中除了选用优质粳稻——旱优8号,还有一种可长至2.2米以上的“芦苇稻”,抬高水位的同时让田里的养殖空间更大,令大闸蟹自由爬行其中。据悉,芦苇稻在海南地区种植较多,亩产量最高可达到600公斤至750公斤。在专家看来,蟹稻共作的田间,种植芦苇稻更切合实际。稻田中的水通过净水渔业技术,所有的水均是经过深度净化之后富有生命力的水,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更有为稻田蟹量身订制的“绿色食谱“,每天投放近200公斤食物,包括120公斤玉米、10公斤芝麻、30公斤黄豆、25公斤小鱼酱等,“芝麻中富含的氨基酸可保留蟹肉的香甜味,食用南瓜可让蟹黄更黄、更浓,紫薯中的花青素让蟹壳更青……”专家的介绍更让所有人对眼前大闸蟹中的“大肥帅”与“白胖美”心服口服。此外,为了让大闸蟹、小龙虾的生活环境更洁净,技术人员还对田地进行了“轮休”:夏天实行“水休耕”,即在水里大量种植水草,让水草吸附掉田里的农药残留;冬天实行“旱休耕”,即种植红花草等绿肥,之后深翻稻田里,起到肥田、修复土壤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虾蟹长得好,产出的稻米也更优质安全。去年,这里产出的蟹田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各种指标都要明显优于一般稻田产的大米。
今年“开太红”大闸蟹产量近4万只,15%-20%的个体重量达到4.5—7两,“蟹王”重量高达7.3两,专家预计明年总体产量将翻一番,并争取产出个体8两以上的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