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韩坞村百岁老人张引宝
“早晚一稀粥,中午一碗饭,就爱搭配青菜豆腐这些素食,还爱吃鱼,饮食重清淡。”已古稀之年的陈志超向笔者娓娓道来的正是其母亲——韩坞村现年105岁高寿的张引宝老人日常饮食习惯。桌上那碗青菜豆腐汤,清清淡淡却营养丰富,恰如老人走过一世纪后的“洗尽铅华”,平平和和亦看透百态。
“坚持自理生活”,是老人的勤
来到老人的家里,门前,秋收后的稻草捆扎结实,堆置错落而有致。另一头,旧年的洗衣水泥板光泽亮净,犹如大理石一般。老人的家与邻里七八户人家并排,门前的水泥场地平整的连接着,没有高高低低,显示出邻里间常日里的和睦融洽。老人家的前厅里,整齐划一的摆放着农家人的锄具,粗糙的前厅地面干干净净,没有泥垢。走进老人家居住的房间,内窗明几净,阳光洒进来,清洁整齐,没有一丝的异味。今年105岁的张引宝老人就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精神矍铄。这种精气神,是来自老人常年以来的勤快劳动。在还没有居家养老时,老人就一直坚持自己料理生活,简单的洗衣做饭等。如今一百多岁的老人还始终坚持走动走动,饭后散散步,到人多的地方凑凑热闹。
“把娘救回来”,是老人的孝
在与笔者的交谈中,二儿子陈志超总是和颜悦色,唯独提及母亲带着他们在抗日时期艰苦求生的辛酸史,深刻在记忆中的苦涩令他几度停顿。“那时候,日本人要粮食,要钱,不给,就烧房子,烧家当。我们家里穷,都吃不饱,哪有东西可交。大家都往外逃,我们也害怕,我们和母亲跑了,但是奶奶老了跑不动,被抓了去,日本人要我们拿几百斤米去赎人,当时兄弟姐妹多,一家子本身就已经吃不饱了,几百斤米,根本没办法拿出来。母亲却说没啥也不能没了奶奶。她就去一家家的磕,一家家的求,连磕带求,凑足了二百斤米,把奶奶从日本人那赎了回来。村里的大伙从此对我母亲都打心底钦佩,儿媳救婆婆的故事成为当时的美谈。后来,父亲病了,没能救回来,母亲一人咬着牙带着我们几个没了爹的孩子,天没擦亮就出门干活,天黑得看不见路才回到家。家里还要偿还之前借别人的粮食,等稍微空了,母亲就腌一些咸菜,去韩坞小镇卖。就这样,我们苦了好多年,要不是母亲,我们恐怕都饿死了。”
“多说别人好话”,是老人的德1910年生的张引宝老人一生没读过书,却生性自律,“多说别人好话,少说别人坏话。”张引宝老人时常告诫子孙辈“与人为善、以和为贵”。年轻时,谁家需要帮忙做点针线活、农忙时分干点农活,张引宝老人总是不说二话,麻溜地给人做完;年纪稍大了她也闲不住,别家田里忙她就帮着看孩子,乡亲们都愿意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她。现今,张引宝老人是韩坞村的老寿星,人们谈及她总为她骄傲,无不称颂。
“儿孙满堂子女孝顺”,是老人的福
在老人的房间里,陈年的旧家具写满了历史的痕迹,两张床铺一大一小,面对面搁着,多年来,孝顺儿媳们都会主动轮流睡在老人身边,陪伴左右。“我们几个儿子冬天还和我娘一起捂脚,那是她最幸福的一件事。”老人一家的“兄友弟恭、子孙谦逊”,也早已成为一方教育后代的典范。张引宝老人几个儿女,各个老实本分,吃苦耐劳,是村里的“劳动模范”。孙辈们亦出类拔萃,分别机关、学校、知名企业工作。现已五代同堂,玄孙也已经四岁,上幼儿园。陈志超自豪地说道,“老人喜欢过年合家团圆,吃饭别提有多高兴,每年都十分耐心地听孙辈们在外工作的趣事,她总是边听边笑着,她的耳朵不好使,也不知道她听进去多少,但是她的笑容告诉我们,她有多么的满足。”
现今许多人努力追求着“长寿、健康”,花钱花精力却收效甚微。笔者觉得,倒不如让我们学学张引宝老人,为自己煮上一锅青菜豆腐汤,在看似清寡中寻找我们渴求的“营养”,为自身养德养性,方能“活得坦然、活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