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圆睁、唱词句句掷地有声,一段沪剧传统曲目阿必大选段《雌老虎独叹》被我镇沪剧沙龙队员唱得入木三分,将童养媳阿必大的恶婆婆演绎得栩栩如生;对唱曲目大雷雨选段《悲凉世界》在男女队员的泪眼婆娑、声声哭诉中让现场观众深切体会到20世纪20年代马惠卿与刘若兰这对苦命鸳鸯被强行拆散的无奈与刘若兰最终在大雨中结束生命的悲凉。上述精彩绝伦的沪剧表演,均来自我镇沪剧沙龙三周年庆贺演出。镇党委委员丁叶红、国家一级沪剧演员张杏生、市沪剧协会教师徐永花等出席并致贺词。
沪剧沙龙乃我镇沪剧爱好者自发成立、运转。至今三年余,现已有戏剧队员22人、乐队8人,平均年龄60岁,最年长者68岁。值得一提的是,固定队员中有12位来自朱泾,年龄均在60岁以上,均是在亲眼观看沙龙队员表演或经人介绍后主动前来参加,并坚持每周五下午坐车赶到我镇社区活动中心参加沙龙的日常排练。
“我们的队伍一路走来,苦与乐大伙心里都知道,但没有人想过放弃,大伙都珍惜着这样的团队。很庆幸,我们也获得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帮助。”沙龙负责人刘志雄说道,“目前为队员们每周上课的是市沪协优秀教师陈斌,他在石化等多处都担任教师并收取费用,当他得知我们是老百姓自发成立后,不仅分文不取,还多次赞助过表演所用的道具、戏服等。”同时,在陈斌老师的带领下,部分队员多次参加市沪剧研讨会,并将所学到的技能带回与其他队员分享。
经过3年的不断自身探索与完善,沪剧沙龙现今所推出的节目为人所称赞,。“除了专业老师的授课指导,平日里我们还执行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模式,争取让新加入的队员尽快跟上平均水平并获得表演机会。每逢有表演前我们也会针对有表演任务的队员加强训练、重点辅导,因此全队的水准都得以大幅度提升。”刘志雄自豪地说道。的确,逢年过节在镇古戏台、众仁护理院、金山区精神病院等多处均可看见沙龙队员们声情并茂的义务演出;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十字路口》、《媳妇做媒》在3年中通过下乡活动、区县交流共计演出场次分别为63场、52场。高频率的表演难免让这些“有了一定年纪”的队员们感到体能不够,但没有人喊一声累、说一句苦,“能够让喜爱沪剧、想听沪剧的人看到、听到我们的表演,我们都觉得很自豪。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这份民俗文化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
在明年的计划中,沪剧沙龙还将聘请乐队方面的老师对乐队进行全方面的指导。同时,借助市级、区级沪剧协会的平台,双方探讨合作、资源共享,力争将全队水准提升到更高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