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镇草根戏曲沙龙成立三周年
3月28日下午1时,我镇草根戏曲沙龙三周年汇报演出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报告厅拉开序幕。在热热闹闹的开场舞《开门后》后,越剧《沙漠王子》算命、沪剧《办喜事》沙家浜等陆续上演,14个节目皆由我镇戏曲沙龙的成员们精心编排和演出。这是他们成立三周年来的成果展示。
40多人的团队,平均年龄65周岁,最年长者已有82高龄;每天至少10-20人早早来到沙龙活动室,你方唱罢我方登台,热热闹闹一整天,“人最多的时候我们这间活动室挤满了近100多人,大伙都想上台亮一亮嗓子,可累坏了拉乐器伴奏的师傅们,像主胡施洪辉为了不扫大伙的兴致,拉了一下午二胡没休息。”负责人钟忆云又是自豪又是感叹,“我们是实打实的草根社团,如今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较高的认可度真是不容易!”
自带板凳与手电路边小舞台受欢迎
沙龙的两位负责人朱玉良与钟忆云也是当初的召集人,“哪里谈得上召集人这一身份,”钟师傅在听到笔者给他俩的“定位”后爽朗一笑,“我们俩人都是俞汇村村民,我9组他10组,我不太会唱戏曲但自学了点二胡,老朱既不会弹也不会唱,可他爱听。我们就每天从家里带上板凳,白天坐在溪枫公园里,晚上搬到枫岸华庭旁边一处空地上,我坐在那弹二胡,他‘怂恿’周围想唱戏曲的人过来唱。渐渐地别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能‘喊上两嗓子’,愿意来唱、来伴奏的人就多了起来。到后来晚上在枫岸华庭我们还得自备手电,因为人太多,唱到天黑看不到乐谱了大伙还不乐意散去,只好用手电照着乐谱弹唱。”
家住新枫新村的张映雪正是偶然路过看到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场景,立即被现场活跃轻松的氛围所吸引,加之她本身就是戏曲迷,很快便成为了“路边小舞台”的“常驻演员”。而这“路边小舞台”,一开演就是整整三年。
“土壤、水、阳光”齐全草根社团大发展
2012年我镇相关部门得知有这样一个成立于群众、成长于民间的社团后,立即联系钟师傅,向其免费提供社区活动中心内专门教室作为活动室,“得知这一消息我们真高兴,再也不用因为狂风下雨中止每天的活动了。”
有了“家”,许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变得更强烈。施逸平是枫泾的退休教师,她每周一会去别处参加戏曲班,班上老师所给的乐谱、教授的演唱技巧她都认认真真保存和记录下来,回到沙龙后立刻将这些资料与其他成员们分享,如今许多成员都会唱的《走江堤》、《咏月》都是施逸平主动提供的乐谱。无独有偶,家在朱泾的倪平也是沙龙里的常客,更是将在石化、廊下参加的戏曲班得到的诸多材料贡献出来,“我们能走到一起完全是出于对戏曲的爱好,我很乐意将学习资料与成员们共享,所谓‘志同道合’应该就是我们社团最强有力的凝聚力。”
每天在一起“又弹又唱”的情谊也让许多成员变成交心朋友,“像我和你刚采访的张映雪、拉二胡的施洪辉同住在一个小区,原本进了家门关上铁门大家都不认识,现在因为参加了社团,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人际关系都更为和谐。”施逸平这样对笔者说。
草,虽平凡,却有出乎寻常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似花般娇艳,可花只开一季;它不似树般魁梧,可树形单影只;它看似星星落落,却因扎根大地而生生不息。草根戏曲沙龙,恰如其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也势必会在无声无息中“青草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