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也有“主题公园”
2012年8月27日 13:06

  杭州余杭把农家乐从产品做成产业,游客当一把“城市农夫”休闲农业也有“主题公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唱尽了乡村生活的悠然闲适,这样的美景在浙江余杭并不少见。在这里,现代都市农业已逐步突破传统范畴,成为城市文化中一抹亮色。农业与旅游业“1+1>2”的效应,也对大都市里的人群产生巨大吸引力。

  厚重的农耕文化在玩乐中体验

  吃农家菜、打牌、聊天、看田园风光,长三角范围内多如牛毛的“农家乐”几乎都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然而在杭州东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阳家军看来,这仅仅是“农家乐”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可能加入采摘等元素,而我们做的是第三层次,准确地说,将农家乐从产品做成产业,农业成为了主题公园。”他所说的,正是余杭良渚的“农夫乐园”。

  在这里,普通的农作物化为卡通形象,乐园中随处可见的传统农屋展示、农业耕种与节气匹配游戏以及情景剧表演展示了中华5000年农耕文化。人们既可以尝试刀耕火种的艰辛,操纵独木舟,乘坐牛车,又能跟园区演员一起,亲身体验良渚先民的“征战”。还可以租下一小块土地,做“城市农夫”,品尝自己种植的蔬果,体会劳动和丰收的喜悦。来自杭州的工程师王先生,在余杭绿美农场租了一块25平方米田地,种了茄子和西红柿,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带着妻儿来农场,并摘些回去尝鲜。家里10岁大的孩子每次来之前都兴奋极了,呼朋引伴恨不得把认识的小朋友都一起带上。

  这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不但给了王先生一家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而且让绿色蔬菜上了他们的餐桌。在农场里的每一种蔬菜,都采取有机耕种的模式,杜绝使用除草剂和化学肥料,只施农家肥,尽量保持绿色健康。农场为用户提供每周一次的蔬菜配送服务,从用户农地里采摘下来的蔬菜被迅速送上他们的餐桌,据王先生介绍说,“蔬菜很新鲜,配送分量一家三口可以吃个两三天”。

  农户在旅游发展中获益

  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坐拥“浙北第一坡流”及“连天十八瀑”,山沟沟景区可谓旅游资源丰富,但景区内却没有一家大型旅馆或高级饭店,饮食和住宿需求全部由周边的农家乐来满足。

  景区策划总监助理谢国富表示,山沟沟与农家乐和谐共处、利益共赢的景象,正是景区与周边农民相辅相成的结果,“景区的打造给当地农民带来创富机会,而农民从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也就更加支持山沟沟景区的建设。”

  类似特色,在双溪漂流景区也有所体现。在景区里,记者偶遇从上海来的大学生姜京阳,他正坐在景区牛车上十分兴奋,由于来自城里,小姜对农村习以为常的耕牛感到很稀罕。随着双溪旅游的发展,原本耕田用的老牛,摇身一变转型成为载客牛车,而竹筏上的漂流工,也是当地熟悉水性的老农民。

  余杭旅游局市场开发科科长卢淑敏介绍,余杭的旅游业与农业关联性很大,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他们认识到景区的快速获利不是最主要的目的,重点是通过旅游所带动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以及给当地人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去年,余杭的游客增长了14.9%,而来到余杭领略自然乡村风采的上海游客已达百万,其效益已不言而喻。

 来源:文汇报  作者:蒋萍 徐维欣 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