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挥舞铁臂、推土机高扬大铲……日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的规模化土地复垦行动仍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包括三峡工程废弃料场在内的大量闲置土地被渐次推平,成为造福移民及失地农民的沃土。
谈及这一切,刚刚回到上海的夷陵区委副书记、上海挂职干部郁霆感慨不已。郁霆说,截至目前,上海已帮助夷陵区的三斗坪、乐天溪和太平溪三个镇完成土地复垦1848亩,使大量移民重获“饭碗”。“10多年来,这些移民历经失去土地到耕地再生的悲喜,如今,他们在复垦的层层梯田里重新种粮、种茶、种柚,种出了新希望
地处三峡库区的夷陵区是上海对口支援地区。从1992年国务院发出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的号召开始至今,上海对口支援夷陵区已累计投入3.9亿元,援建了一大批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和经济合作项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要求,上海的对口支援工作正在向基层倾斜,向移民倾斜。帮助夷陵区实施农田复垦并发展高效农业,就是一个旨在增加当地移民收入的“造血”项目。
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移民陈传英的土地2008年被三峡工程的三期蓄水淹没,因此他对正在复垦的土地特别期待。在此之前,这个镇移民及失地农民已恢复耕种粮食作物近2000亩,其中仅发展茶叶就达到1100亩、强德勒红心柚达到200亩。同时,他们还种了蔬菜、芝麻、花生等,将农特产品打进市场,每户每年平均增收近万元。重新脚踏土地的陈传英告诉记者,“土地复垦之后,我打算种上药材,靠自己努力奔致富的路。”
郁霆说,2008年,夷陵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区财政可支配收入突破5亿元,位列湖北十强县市前列;与此同时,区政府以奶牛、玉米、柑橘、茶叶、天麻五种种植业及养殖业为目标,走规模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种养殖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出了一批“绿色、健康、天然”的拳头农产品。在上海有关部门的对口帮扶下,这些产品顺利进入上海市场,深受沪上市民欢迎。
一周后将重返三峡库区的郁霆说,2009年,上海方面将再帮助当地定植茶苗300亩,土壤改良400亩,新建精品橘园500亩,并探索建立“集体所有、公司经营、大户承包、移民得益”的土地经营模式,为库区的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同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进沪渠道,加强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营销合作,并探索制定鼓励企业入户经营扶持政策。
料场变良田,复垦惠移民。宜昌市市长李乐成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上海的援建立足于促进移民就业生产,瞄准高效农业等产业发展,正在惠及成千上万移民的长远生计。
(2009年01月28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