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为应对“老龄潮”高峰,上海正筹谋加大社会化养老的力度、补贴鼓励子女“居家养老”。
在24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协重点督办“积极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提案专题座谈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高菊兰透露,上海将借鉴国外“多代屋”理念,探索制定鼓励年轻人与老人就近居住适当减免税收的政策,探索由政府提供相应补贴,鼓励由子女或亲属为自家老人提供居家为老服务的政策。
上海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47.76万人,占总人口近四分之一。据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上海将于“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期间步入“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从2013年起,上海新增老年人口中八成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这不仅将导致上海纯老家庭、独居老人数量的增加,而且将对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构成挑战。
为此,上海将进一步深化社会化养老规模,加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高菊兰表示,目前可见的是,上海将提高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和范围、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并加强培训。
她特别指出,从今年开始,为1000个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性改造被列入上海市政府实施项目,意味着上海已开始实施适老性设施改造,未来还将加大老年照护服务政策支持,初步拟定提高老年照护机构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老年照护机构给予建设经费资助。
此外,今年上海还增加了老年人社区援助服务。为10万高龄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的“老伙伴”计划,正是推动进一步发挥家庭、社区养老功能的新探索。
根据上海《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期末,上海的养老床位将达到12.5万张左右,其中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需求的新增床位占70%左右。
高菊兰坦言,虽然近年来上海的老年照护有了较大发展,但距离社会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差距,由管理体制等因素带来的功能定位、资源衔接等方面问题也客观存在。同时,由于运行成本、运行风险等因素,能够满足重度护理、特别是失智老年人的照护床位不足。在地域分配上,也存在中心城区机构养老需求高但床位紧张,郊区由于交通、就医等配套不够等问题,老年人难以入住等问题。
她并透露,上海目前正鼓励推动部分低等级医院拿出一部分床位转为护理院,此外还在探索由社会资本建立非营利护理站,开展居家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