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尽孝这回事,如今多少人能够挺直腰杆、底气十足?榜样和典型当然也不少,但大抵都是苦情戏的主角。更多的家庭既不在幸福的山巅,也不在苦难的深渊,相似的生活节律下,老人们叹息着同一个声调。
那首《常回家看看》传唱十余年,一锅心灵鸡汤都快熬糊了,依然敌不过各种冷冻模式。工作太忙常出差,小孩要上补习班……是的,也许这些都是事实,但果真没有一点时间留给老爸老妈?你在按摩院做足疗的时候都想不起给他们打个电话?
长此以往便成了习惯。儿女习惯了“蜻蜓点水”,父母习惯了“逢年过节”。至于连逢年过节都不嘘寒问暖的,想来毕竟是少数,做这些人的父母,倘遇上央视来问“您幸福吗”,难免要被戳到痛处。
归根结底,居住方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孝亲模式的改变。过去挤在一个屋檐下,代际之间固然也会产生龃龉,但人伦之乐终究易得。更不用说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宗法情结了。现在则是相反。住在同一城市还好些,周末到父母家蹭顿饭,属于“占了便宜还卖乖”,有意无意地也算尽了孝心;与父母两地分居的,大多只能自动归入“逢年过节”模式,对他们而言,“常回家看看”只会带来一种“有心无力”的纠结。精力也好,财力也罢,一盘算就“压力山大”。
这便是为什么这几年“中国式养老”越来越成为国人普遍的焦虑。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迁徙,养老困境进一步显现。乡村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的数量日益增加,即使在一些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老龄化的趋势也已令养老问题变得十分急迫。据估算,到2020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500万,占总人口比重超过33%。这意味着,每三个城市人口就有一个是老人。基于计生政策,形成了普遍的“421”家庭人口结构,如今,上有老下有小的独生子女一代正扮演着“夹心层”的角色,甘苦自知。
正视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固然有助于探索更好的制度设计——譬如,增加政府养老的权重,这些年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呼声,而政府也已经在养老保障、医疗改革等诸多领域进行了不少积极而有益的政策尝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让某些“不孝子”获得了更多为自己开脱的“理论依据”,换言之,他们将愈加忽略情感因素之于孝道的重要性。
在养老问题上,很多西方国家强调的是经济理性,而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伦常观念更重视情感纽带的维系。时代变化导致传统中国式家庭的解构,但老人对于小辈的情感诉求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继“您幸福吗”之后,这两天央视又做了一档以重阳节为主题的节目,当问到老人们“现在最在乎什么”时,有一句回答特别令我感慨:“现在的孩子不像从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温暖。”这句话也许可以有两层理解,其一,论尽孝,老人的子女比不上老人当初对待自己的父母,由此产生了失落;其二,已经成家立业的子女也不似他们小时候对他(她)那么温暖了。
人老了,总是容易怀想过去的时光,而子女终究是他们最深的牵绊。如果说地理上的分隔他们尚能慢慢适应,情感上的切割却未必可以接受。即便一些老人会“大度”地表示,子女工作忙,没空不来看望不打电话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过得好就行了。但这一定是他们真实的心声吗?作为小辈,我们就真的能够坦然面对父母的宽容,甚至视之为“开明之举”吗?
不得不再说说近日发生在青岛的一件小事: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老父亲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受到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盘子离席。这件小事反映出的代际隔离现象,有必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警醒。它说明我们的孝道传承出了问题,在这个原本应该亲情洋溢的家庭饭桌上,我们却惊恐地听到了情感纽带断裂的声音。
百善孝为先。重拾古训,切莫只在每年重阳。我们当然不可能再回到“父母在,不远游”的时代,但我想,我们谁都不希望经受“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悔。我们的父母正在老去,我们也终将老去。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请不要再拿时间当借口,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通常我们缺的不是时间,而是意愿。这意愿也许就是听父母唠叨,说些没什么“价值”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