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句承诺,赡养孤寡老人13年
2012年10月23日 15:52

image  

张若芝一家四口蜗居在木质小楼里 姜鹏 现场图片

image

  张若芝手持倪瑞芳在景区参观时的照片追忆往事

  她很热心——1998年,张若芝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姑姑”从福利院接回家养老,让老太太幸福地度过了13年晚年生活。临终前“姑姑”对她说:“这辈子我没有什么能报答你,只有下辈子了。” 
  
  如果当时我不去管,就没人管她了。自打当初把老人家接回家,内心便暗暗下决定要给倪瑞芳养老送终。

  ——张若芝

  松江区永丰街道秀南街17号,低矮的房屋里光线昏暗,张若芝从抽屉里掏出一叠倪瑞芳老人生前留下的资料。看到一张倪瑞芳在景区参观时英姿飒爽的照片,张若芝泪花在眼眶里打转。自从2011年倪瑞芳老人去世后,每次重阳节,张若芝就会翻看这些照片,这段在邻里乡亲间广为流传的佳话又会浮现在眼前。
  
  1998年,55岁的张若芝从福利院将73岁并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倪瑞芳接回自己家中赡养。13年间,张若芝的退休生活完全被给老人做饭、擦身、换洗尿布、洗澡、送医就诊所占据,直至老人安详离世。
  
  “姑姑”福利院自杀未遂:张若芝雇辆三轮接她回家
  
  位于松江区的秀南街是一条古朴的石板街,街道两旁的建筑年代久远,张若芝的房屋便是其中一间。穿过狭窄的巷子,推开一扇铁门,张若芝和邻居两家人共同拥有一间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各自上下一间,总共约30平方米。
  
  今年68岁的张若芝回忆说,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自己一家4口人便居住在这里。随着年代推移,木质小楼外墙斑驳,行走时发出叽叽喳喳的声响,楼下的小屋大约11平方米,这里便是倪瑞芳老人晚年的家。
  
  张若芝介绍说,倪瑞芳出生于1925年,是某医院的一名护士。在张若芝小时候,父亲便让张若芝称倪瑞芳为“姑姑”。原来倪瑞芳与张若芝的姑姑曾义结金兰,所以两家人常有来往,用张若芝的话说“倪老太太看着自己长大”。
  
  由于种种原因,倪瑞芳未婚未育。1998年,73岁的倪瑞芳身体出现异样,被送往松江第四福利院。然而,性格有些倔强的老人难以适应福利院的寂寞和孤独,几次选择吃安眠药、割腕等方式轻生。一时,各方面对此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听闻倪瑞芳老人的情况后,张若芝赶到医院看望老人。张若芝回忆说,躺在病床上的倪瑞芳气若游丝,但一见张若芝便一把抓住她的手说“带我回家”。看着老人绝望中带着一丝期盼的眼神,张若芝来不及思索,甚至没有咨询老伴的意见,卷上老人的铺盖,雇了辆三轮车便把老人接回了家。
  
  张若芝对晨报记者说:“如果当时我不去管,就没人管她了,自打当初把老人家接回家,我内心便暗暗下决定要给倪瑞芳养老送终”。
  
  “姑姑”坚决不愿回家:张若芝户口薄上多个名字
  
  倪瑞芳老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张若芝一家人的生活。张若芝将楼下的房子腾给倪瑞芳,一家四口挤在楼上19平方米的屋内。在张若芝悉心照料下,倪瑞芳的病情很快好转。
  
  见老人身体硬朗起来,张若芝便尝试着和倪瑞芳商量“送她回家”,岂料老人坚决拒绝,表示要“永远住下去”。为此,倪瑞芳甚至迅速将自己的房子卖掉,将其中的2.5万元交到张若芝手中用作“房费”,并表示每月从退休工资中拿出400元作为生活费。
  
  在张若芝看来,倪瑞芳老人是家里的成员。张若芝掏出家中的户口薄,最后一页便是倪瑞芳的名字,“她就是我们家里人”。
  
  张若芝每天洗四桶尿布:“姑姑”说“下辈子报答你”
  
  由于年事已高,倪瑞芳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2009年,老人在家中摔倒,导致腿部及胸部骨折,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一下子,老人起居的重担全部压在张若芝身上,而张若芝这一年已经65岁。
  
  老人大小便失禁,房间里恶臭难闻,然而张若芝坚持给老人更换尿布,擦拭身体,每天要清洗四桶尿布。张若芝说,自己特别盼望晴天,因为尿布能够及时晒干,如果遇到漫长而阴冷的冬天,张若芝只能使用电热器烘烤的办法。
  
  给倪瑞芳老人每周一次洗澡也从未间断。张若芝说,倪瑞芳老人身高接近160厘米,身材偏胖。刚开始,张若芝硬是将老人背上三轮车,在附近澡堂里给老人洗澡。后来,张若芝说,自己的确背不动了,只能付钱让人帮忙,可心里总放不下心。
  
  长期的卧床,使得倪瑞芳的身体越来越差,就医不便也成了张若芝的心头大患。通常,张若芝用推椅将倪瑞芳送到医院接受检查,排队、就诊、拍片、拿药等整个过程下来,累得“话也说不出”。为了当初的承诺,张若芝只有咬牙坚持。
  
  2011年1月,倪瑞芳在张若芝家中走完了86岁的人生。临终前,倪瑞芳劝张若芝“不要哭”,因为“有你的照顾,自己很有福气”。对于张若芝13年的劳累与付出,倪瑞芳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这一辈子我没什么报答你,只有下辈子了”。


  
  [记者手记]

张若芝的几点心事

  在秀南街街道采访时,一群街坊邻居围着记者,举起大拇指夸赞张若芝的爱心举动“了不起”,居民成来花赞叹张若芝善待倪瑞芳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比亲生儿女还亲”。对此,张若芝显得很平静,谦虚地说“带她回家了,就要负责到底”。可实际上,几天采访下来,张若芝还是有几点不为人知的心事。
  
  首先,张若芝的老伴可能有点情绪。自打张若芝将倪瑞芳带进家门,老伴从来没有在张若芝面前说过一句反对的话,但照顾老人的活基本由张若芝来做。至于老伴的态度,张若芝心里很清楚,“有意见,但从来不对我说”。
  
  其次,倪瑞芳的兄弟姊妹态度模糊。倪老太太的妹妹在国外,只有一个哥哥在上海,偶尔也会来看望倪瑞芳。一次,见到张若芝辛劳地洗尿布,也不由赞叹。不过,哥哥还是提醒倪瑞芳“手上的钱看牢点,留着自己花”。提到这件事情,张若芝有点心酸,但她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
  
  最后,张若芝对老人的原单位有点意见。倪瑞芳的退休工资并不高,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将银行卡交到张若芝手中,但已经所剩无几。张若芝为倪瑞芳办完丧事,自己倒贴了几千元钱。张若芝尝试向倪瑞芳原来所工作的医院讨说法,认为自己替单位承担了许多责任,但对方有些冷漠。
  
  中国正在步入老年社会,养老问题凸显。在记者看来,张若芝的上述三点心事恰恰指出了养老问题上的困境。实际上,养老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不能简单将养老问题推向社会,也不能完全依赖家人和慈善力量,而是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互相弥补,方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养老环境。


  
  [对话张若芝]
  
  问:年轻时的心愿是什么,如今实现了吗?现在的心愿是什么?
  
  答:年轻时想得最多的就是卖力干活,争取得到单位颁发的荣誉、成为党员。在1982年、1984年,如愿获得了单位“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并光荣入党。现在对生活条件也比较满意,心愿是多为街道居委会出点力,其他没什么特别的要求。
  
  问: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答:我这辈子没什么特别的遗憾。要说有,就是2个孩子都是儿子,要是有个女儿就更好了。
  
  问:如果回到年轻时,你会改变人生中哪个选择?
  
  答:没有什么选择可以改变的。我做油漆工,工作很艰苦,但带的几个徒弟都很好,勤劳肯干,我也挺喜欢这份活。我退休以后还额外多干了7年。如果要我重新选,我还是会做这份工作。
  
  问:重阳节最希望子女送什么礼物?
  
  答:在中秋节的时候,儿子已经送过礼物了。我和老伴由居委会组织,明天一起去市区参观。儿子们工作忙,我最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