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工陆扣兄阿姨风雨无阻为陈金娣家倒马桶 肖允 现场图片
她很不幸——小儿子一出生就被诊断为重度肢残,大儿媳39岁病逝了,之后丈夫罹患癌症去世,小儿子又被查出胃癌晚期。几近绝望之际,陈金娣在社会好心人一次次的帮助下,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她说,“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
今天是重阳节,在75岁的陈金娣心里有太多太多的“感谢”想对这个社会说,想对那些帮助过她的好心人说……
她的一生,“苦到不能再苦了”。陈金娣,75岁,一名53岁重残无力患者的母亲。自2008年丈夫患癌症去世后,她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病儿的重担,但社会和好心人的援手给了她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
2012年,陈金娣仿佛迎来了传说中的“世界末日”,自己摔伤卧床,相依为命的儿子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在几近绝望的十字路口,又是社会和好心人的帮助,让她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今天是重阳节,在这个尊老敬老的日子里,这个75岁的老人心里却有太多太多的“感谢”想对这个社会说,想对那些帮助过她的好心人说……为了“感谢”,她要坚持生活下去。那一年:
刚出生的儿子诊断为肢残
海宁路570弄江西北小区,紧邻着江西北路。
10月21日下午2时许。光阴似乎在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弄堂停住了脚步,大部分都还是陈金娣记忆中的模样。
弄堂口左侧的足浴店窗户上“扬州扦脚”的广告纸已经泛黄;右侧一家大众浴室依然顾客盈门,进进出出的浴客既有拎着马夹袋装着肥皂、牙刷的谢顶老伯,也有挎着塑料篮、穿着热裤的时髦女子;弄堂口的杂货店,依然摆着两部红色电话机,市话5毛钱一分钟,长途3毛钱一分钟……
弄堂内,一根根毛竹或“穿”满衣服,或搭着被子,在头顶随风轻曳。毛竹下,不时有穿着睡衣的居民,拎着木马桶或搪瓷马桶,趿拉着拖鞋,走向弄堂深处的倒粪站。
自1978年8月2日搬到这里,陈金娣在她21平方米的房间已经度过了34年,“现在看看这个房子很小,当时已经算大了,我们结婚时住的房子在武进路,只有14平方米。”
陈金娣的丈夫比她大一岁,是一名钳工,“他对我很好,工资全都交给我,我记得很清楚,一九五几年,他一个月工资就有90块3毛4,当时算很高了。”
这对年轻的夫妇,在1959年11月30日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们的双胞胎儿子降生了。
然而,喜得贵子的喜悦,很快被小儿子患病的阴影所冲淡。小儿子汪君被诊断为先天重度肢残。很长一段时间,唯一支撑汪君的就是一把椅子,他的生活起居,包括喂饭、洗澡,完全依靠父母照料。这些年:
儿媳病逝丈夫癌症去世
虽然早已预料到日后的艰辛,但这个家庭一路走来的不易,仍为外人所无法想像。
1978年前后,陈金娣的丈夫出了工伤事故,左脚4个脚趾头被切掉了;大儿子成家后,生活过得也不尽如意,大儿媳妇在39岁时就病逝了,留下一个年仅13岁的女儿。除了小儿子汪君以外,陈金娣又多了一个小孙女需要拉扯。
面对多舛的命运,陈金娣和丈夫撑起整个家,艰难地前行着。
2008年,那个搀扶着陈金娣一路走来、退休后仍在外打工补贴家用的顶梁柱,罹患癌症去世了。
好在陈金娣身体还算硬朗,家里的买、汏、烧,她还应付得来,她最担心的是“自己日渐老去以及汪君的身体”。
没想到,她的这种担心竟在2012年一语成谶。在今年:
儿子吃啥吐啥,胃癌晚期
今年4月14日,陈金娣前往王浜桥附近的银行领取养老金。
途中,陈金娣经过一个下坡时,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地,“撑地一只手当场乌青,整个背疼得动弹不了。”
陈金娣在地上躺了几分钟,有一个好心的中年男子,跑过来把她抱到了路边,“那个男的问我要不要去医院,我说‘不用了’。”
回到家后,一个40多年的医生朋友翁先生,帮陈金娣看了看毛病,确认没有伤到骨头,帮她推拿了3次,让她躺在床上好好静养。“我在床上躺了近一个月,硬是挺过来了。”陈金娣说,这段时间,多亏了邻居董德胜和朋友张雪军帮忙,“两个人商量好,你一天,我一天,帮忙买小菜,帮汪君喂饭、擦身,那种好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没有他们,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下去”。
陈金娣口中的董德胜是他们的老邻居,一直对他们家特别照顾;张雪军则是汪君口中的兄弟,是一家餐厅的经理,在一次就餐时与汪君一家相识,从此他就像对待自家兄弟一样照顾汪君。
在陈金娣背部疼痛的这段日子里,汪君的身体突然出现一些反常的变化。
“四五月份就感觉到了,一开始是吃不下饭,到7月份几乎是吃啥吐啥。后来,每天晚上七八点还要吐一次苦水,连喝水都会吐。”汪君说,张雪军带他去看了几家医院,有的医院看到他本人后连检查都不敢做,怕担风险。
“汪君就是看上去‘吃相’难看,很多人以为他是‘憨大’,怕他做检查时不配合,实际上他脑子老清爽额。”陈金娣说,张雪军为此跑了不少医院,最终还是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接收了汪君,开始以为只是一般的胃溃疡,但诊断结果却如同晴天霹雳——胃癌晚期。感谢医生护士:
救活儿子等于救活娘俩
8月27日,汪君动了手术,“术中发现患者胃癌晚期,腹腔广泛转移,无法根治……”。
汪君说,因为他先天性重残无力,医院的孙医生等人商量了周密的方案,手术非常成功。手术后,汪君在重症监护室住了20多天,一直都是护士在照顾。汪君虽然可以讲话,但发音混浊,很难听清,但这里的护士长和护士对他都很有耐心。
9月29日,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汪君主动要求出院。虽然医院的医生、护士对他都很好,但那个有着老娘的家,一直是汪君日思夜想最为惦念的。“救活他,等于是救活了阿拉两个人,因为我们母子俩真的是相依为命。”陈金娣说,汪君手术后,胃里还留着一根导管,人瘦了近30斤。如今,汪君依然只能吃一些流质,她想着办法给儿子补充营养。
“有一次,汪君吃了三四个芹菜水饺,芹菜已经剁得很碎了,但胃还是难过了2个钟头。”陈金娣后来在小菜场,找到卖鳝鱼的小贩,讨一些剔下来的鳝鱼骨头,回家熬汤给汪君喝,“不是我不想给汪君买肉吃,关键是这种病要吃得清淡,不能补得太厉害。”感谢好心人:
风雨无阻照顾一家人
汪君出院后,从区、街道、居委,到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陆续来看望他,给予关心。
陈金娣把这一切都埋在心里,对于一个75岁的老人而言,她真的不知道自己和汪君还能为这些好人做些什么。母子俩商量了很久,决定通过新闻晨报,向所有曾经帮过他们的好心人说声“谢谢”。
10月21日14时30分,晨报记者如约来到老人家中,刚好遇到虹远保洁的清洁工陆扣兄阿姨,帮忙倒马桶。
46岁的陆扣兄穿着蓝色的保洁工作服,一笑露出一口白牙。一年多以前,她听说陈金娣阿姨家的情况后,主动承揽了倒马桶的活。“我年纪轻,她一个70多岁的老人,拎不动马桶了。”每天早上8点半,下午1、2点,她都会主动过来帮忙倒马桶,冲洗干净后,再送回家中。
“一年多时间她风雨无阻地帮助我们,有一次她孙子生病了,还过来帮我们倒马桶。”听到陈金娣夸自己,陆扣兄连连摆手,脸都红了。听说摄影记者想要拍一张合影,正在厨房格子间喝红薯粥的陈金娣说“等一等,让我梳一梳头,显得庄重一点”。
汪君说,除了一直帮忙的陆扣兄阿姨,居委还为他们家安排了一名钟点工柯阿姨,隔一天来一次,帮忙打扫卫生,也已经好几年。陈金娣说,现在的居委书记张明龙也经常来看汪君,社区民警许警官每次过来最喜欢跟汪君开玩笑,“兄弟,兄弟喊个不停”……
陈金娣说:“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
[对话陈金娣]
问: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答:汪君的病能好起来,多陪我几年。
问:您有什么困惑与烦恼吗?
答:就是汪君的病啊,他活着,我还有一点乐趣,还能讲讲话。
问:如果让您回到年轻时,你最想改变一件什么事?
答:希望我的双胞胎儿子身体好好的,不生病。
问:重阳节希望子女们做些什么?
答:恩……不晓得让他们做些啥,侬稍微等等啊,我去看一下正在熬的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