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戏剧节:专业组不占优业余组缘何更动人?
2012年10月29日 13:30

image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来自全国的33台(含22个大戏和11个短剧小品)参赛剧目被分为专业组和普通组,目前正在上海各大院校上演。昨天,记者走访了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对于这届校园戏剧节的一些详情,以及校园戏剧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展开了调查。

  专业组“表演”过于“脸谱化”

  在校园戏剧节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参赛的剧目质量到底如何,演出之后,观众反响怎样?对此,专业组评委、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激动地表示,自己看了9台戏,总体感受是大的丰收、大的展示。

  “我觉得校园艺术节就是各个艺术学院训练成果的一个展示,可以说专业组通过在学校认真学习,已初步掌握了话剧表演的基本技巧,像编剧、导演、舞台、灯光等方面,跟专业话剧基本没区别。”

  不过在反响强烈的同时,瞿弦和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他告诉记者,“就拿备受追捧的《国家的孩子》来说,学生演员在表演上还不成熟,交流中内心独白不够充分,有很多演的成分,没有自己内心的感动,这样显得比较脸谱化。”对于这些表演上的不足,专业组评委、著名戏剧评论家王蕴明解释道:“因为校园戏剧节现在正在教育培养阶段,况且戏剧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终生事业,跟专业院团有差距,也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表演有些脸谱化外,王蕴明也发现,虽然这届戏剧节的节目题材丰富多样,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这些戏剧在表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上还处在表层,社会表层下更深入的东西,像哲理层面、生命状态等方面都可继续挖掘。”

  普通组“朴实”更“动人”

  与专业组不同,普通组大多是一些非艺术院校的学生排的戏剧。普通组评委、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邹红表示,与专业组相比,普通组的学生表演更松弛,更自如。“因为普通组的演员多是一种自发的演出,或出于课余爱好参与的,他们不像专业组受过训练。有时没受过训练,在舞台上就不会有框框,也没有制约。”

  同作为普通组的评委,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万丽君也认同普通组的表演更具优势:“普通组学生的戏剧更具有原创性,他们的表演很鲜活,也很质朴。专业组戏剧的表演成分更多,普通组的质朴更能打动人。他们的剧多是紧贴自己的学校生活,他们表演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这跟演别人的东西感觉是不一样的,很多台词不是专业编剧所能凭空想象出来的,最朴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

  》相关链接

  瞿弦和告诉记者,本届戏剧节与前两届相比涉及的内容更广泛、艺术形式更多样。入选的33个大小剧目中不仅有反映大学生生活的,还有反映民族团结、互助友爱的,另外还有一些通过真人真事或国内外经典名著改编的作品。此外,这届戏剧节也不仅限于话剧,有歌剧、音乐剧、戏曲、小戏小品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王蕴明也介绍说,第三届的校园戏剧节影响面更开阔,传播面更广。共收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1所高校及1所中学报送的132个大小剧目,创下历届最高。

  校园戏剧节正在慢慢成长,一点一点变得更规范、更具影响力。但校园戏剧目前发展到一个怎样的状况,排戏期间又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参赛话剧《钱学森》的专职辅导员黄秋宁老师告诉记者,主要是学生的时间很难协调,因为交大不是专业的艺术院校,话剧排练只能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上跟课业会有碰撞。“作为协调老师,我会跟老师和教务处协调学生的时间,因为很多学生是非常愿意演出,但同时课业又很重。”记者闵慧

 来源:青年报  作者: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