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呼吁专业表演不要“脸谱化”
2012年10月29日 13:31

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接近尾声

 

  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自19日开幕以来,受到了沪上学生的热情追捧。昨日,戏剧节专业组和普通组的评委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了各自的感受。本届戏剧节共收到全国28个省市报送的132个大小剧目,创下历届之最。戏剧评论家王蕴明参与了三届戏剧节的评委工作,在他看来,在校大学生始终在为中国戏剧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活力,“艺术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我们要早早地在大学生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戏剧节专业组评委、著名表演艺术家瞿玄和认为,本届戏剧节参演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类型多样和题材开阔,“我们已经参评了8场剧目,这里面就囊括了话剧、音乐剧、舞剧甚至荒诞剧等多种类型,有反映学生生活的、有经典小说的改编剧,还有历史题材,形式多样、底蕴丰厚!”而普通组评委、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邹红则感受到普通大学生对创作的热情以及年轻人对社会的多层面思考,“第一届戏剧节的时候,学生原创剧目还局限在寝室生活、社会实践等和自己切身相关的内容上,但到了第三届,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情感也更细腻。我注意到一出校史剧,学生没有刻意地去煽情、苍白地去赞美,他们把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对校史的研究了解自然穿插,表演也很松弛,避免了朗诵型的刻意。”

  学生戏剧固然充满激情、青春四射,但要走向成熟发展的道路还必须克服一些障碍。观演了多场剧目,瞿玄和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校生、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不应该固守在学院派的框架里,不能“脸谱化”,“我们总有一个误区,就是舞台艺术不像影像艺术那么自然,表演总是太夸张了、有距离感,可两者本质上就存在差别,摄影机刻意捕捉每一个细微表情,但舞台表演需要个性鲜明,这不是过火。但是我们这些中戏、上戏出来的专业学生要格外注意,要形象分明,但不能模式化、脸谱化,尤其是塑造反面角色的时候,不能太一板一眼,让观众感觉你每个毛孔都紧绷着!”专业学生要避免刻意,有戏剧爱好的普通大学生也要保持质朴的本色、保持生动鲜活,“没受过专业训练应该没有框框、更加自然,排出更多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这是学生戏剧的特色。不要去模仿所谓的专业范,反倒显得说教、有距离!”

  虽然参演的剧目形式越来越多元,小说改编的戏剧底子厚、更容易出彩,但瞿玄和还是希望,学生戏剧要大力打“原创”牌,保持校园生活的亲近感。作为在校教师,邹红也感受到原创戏剧对学校戏剧社团建设乃至艺术教育培养的强大作用,“音乐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但戏剧是综合性的时空艺术,它可以多方面地锻炼学生的能力,即使是非专业甚至理工类的大学生。戏剧大师洪深、曹禺都不是专业出身,都是在大学剧社里打下的基本功;排练戏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毕竟一台戏有服装、道具、化妆等多个琐碎的工种;即使你不演话剧,即使你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戏剧同样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钱学森先生说过,正在艺术家夫人蒋英的带领下,他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艺术的无限灵感使他避免了机械思维,让他在科学研究中保持浪漫情怀。任何门类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戏剧、通过艺术,找到自己心灵的一片新天地,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育人成才!”

 来源:天天新报  作者:朱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