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一小部分专业明明已落后于社会发展,本身设置不合理,但靠着每年招收调剂生,还是“活”着。
“学生如果读了这类专业,毕业后无处可去,将有失业的风险。”昨天,上海大学举行“2012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学生发展和整体利益考虑,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进教改,不再拯救已经落伍甚至该“死”的专业。
作为落实举措,上大目前已从专业分流、教学评估以及办学经费发放等环节,设置了重重关卡,促进一些落伍专业尽快启动改革、转型重生。
引导学生理性选专业,上大公布“绝密”数据
在上海大学,近5000名大一新生入学后,按照大类进行培养;待大二后再分流,正式进入专业学习——这项启动于2011年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今年已到了第三个年头,上大的改革进展如何?昨天上大发布的“质量报告”显示,本科一年级学生首次专业分流,前三志愿满足率为85.7%,其中,第一志愿满足率59.3%,第二志愿满足率15.9%,第三志愿满足率10.5%。根据专业分流后的调查,学生分流满意度为80.28%,总体比较满意。
这些数据表明,实行大类招生、让学生先读大学再选专业,无论是个人专业志愿的满足率还是对所选专业的满意率,都大大高于传统高考先填志愿并接受学校专业调剂的做法。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实行专业调剂,实际上是让学校变相养了一批早该被淘汰的专业;学生读自己没兴趣的学科专业,也是一种人才浪费——这个难题一度困扰了很多高校,有些专业想动又动不得。
这回,上大通过实施专业分流,找到了破题的好办法。为帮助大一学生理性选专业,上大不仅推出学院开放日、开展学科通识教育,还专门把学校近三年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各专业与社会岗位需求匹配度等数据发放给大一学生作参考。
“这些真实的就业统计数据过去学生看不到,而如果仅根据长辈、老师的意见或媒体发布的信息选专业,也很容易走偏。”叶志明举例,市教委和一些调查公司每年都发布专业预警和就业信息,但实际上,不同学校的专业办学情况不同。比如电信、广告等专业今年都上了专业预警名单,但上大在这些学科有明显优势,不存在就业难问题。
专业分流,引发专业生源结构性调整
“给学生看具体的就业数据,其实是希望他们根据个人兴趣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作出理性判断。”叶志明介绍,经过合理引导和专业分流,各专业的生源分布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有的专业不再“高烧不退”,还有的专业“起死回生”。
以上大冶金工程专业为例,虽然其科研实力超群、师资力量雄厚,但由于多数高中生对冶金了解甚少,误以为“今后是炼钢的,到钢铁厂工作”,填第一志愿者寥寥。而这次专业分流后,第一志愿学生63人,录取率54%——冶金专业“调剂大户”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记者了解到,上大的通讯、机械、建筑、土木等理工专业以及社会学、广告、会展等文科专业,都在学生选专业时受到了欢迎;法学、化学相关的多个专业,则因为种种原因开始出现学生招不满的现象。
“质量报告”显示,上大目前共有71个专业,此次分流后,54个专业超过了计划分流学生数,17个专业未能招满计划分流学生数。
教育经费拨付,与考评结果挂钩
“如果一所大学不能为学生提供令他终身难忘的教育,那又怎能指望今后学生会感恩母校。”叶志明介绍,此次“质量报告”真实披露了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面临的难题和问题,下一步,上大将继续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以解决。“质量报告”表明,2012年度上大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正教授占教授总数72.93%,较去年小幅下滑;部分专业投入与建设有待加强。
叶志明介绍,把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对核心课程的有效评价等纳入考评体系,2012年度,上大已开始实施全国领先的、将教育经费与考评结果挂钩的激励机制。
目前,上大用于教育质量的保障经费达1300万元,并实行“二次分配”机制。每个院系除了年初获得一笔初始办学经费外,要继续从学校获得第二笔、额度更大的资金支持,必须凭办学的业绩和学生满意度来争取。这一考核机制的推出意图十分明显:让优势专业办得更好,倒逼落伍专业尽快转型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