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小张本科毕业快2年了,至今仍待业在家。这个高大帅气的男孩说,适合他的工作岗位太少:“有的工作要整天在外奔波,太辛苦;有的工作收入太低,说出去不体面。”记者在宝山区举办的启航计划青年求职技能大赛上碰到他时,西装笔挺的他讲出了心目中的“体面工作”:“好歹能配得上我这身西装吧。”
宝山人社部门在对“启航计划”青年就业心态总结分析后,得出了这些年轻人眼中的“体面就业”标准:“工作环境高档、单位名称响亮”,最好还能实现“上班路途要近、收入水平不低”。对着这些标准,神通再大的就业援助员也感到有些“吃不消”。
“半年时间,就业援助员给一位失业青年先后推荐了四五个岗位,可他不是面试爽约就是赖着不去。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去,他说,这些岗位听上去不够体面,会被亲戚朋友笑话。”宝山职介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目前锁定的“启航计划”失业青年中,绝大部分既有学历也有能力,失业或待业的很大原因在于他们对工作“太挑”,“好不容易给他们推荐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岗位,但他们又觉得上班地点太远;找到个上班近的推荐去,他们又嫌单位环境不够高档、收入也不够高。”
就业挑挑拣拣的毛病多出现在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中。一些高学历年轻人在“挑拣”的过程中渐渐扭曲求职心态。在徐汇职介所,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专毕业的小陈,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成绩相当优秀的他毕业时被一家民企录用,从事机械设备操作,上班在郊区工厂内;可就是这样一份专业对口、报酬不错的工作,却让他的父母觉得相当没面子,要他宁可在家也不去当工人;当小陈按照父母的标准再去求职时,屡屡遭遇失败,他如今甚至不敢出门见人。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体面就业”是2001年由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提出,其涵义为: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更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
可在失业青年眼中,体面就业的涵义远远不止这些。在记者的调查中,有人提出,体面就业首先是“说出去有面子”;有人提出,体面就业是达到面子和票子的“双丰收”;更有甚者,将体面就业总结为“工资不高没关系,工作环境要高档;没技术含量不要紧,企业名气要响亮;发展空间小无所谓,岗位听着有面子就行。”
“大多数失业青年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市人社局就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父母仍然认为做工人没出息,只有坐办公室、做白领才能算是体面就业,“家长错误的就业心态,让孩子在就业时无所适从。一份工作是否体面,评判的标准其实是多元的,包括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让自己一展所长,是否对职业发展有益,是否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等等。如果单纯将体面等同于面子,极有可能变成‘死要面子活受罪’。”
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面子就业”心态的情况下,人社部门不得不在“岗位描述”上下功夫。“不少失业青年和他们的家长首先看中的是岗位名称,其次才是收入等。”闸北区人社局因此对一些岗位的名称“改头换面”。
“钱币整理员”是最受欢迎的岗位之一,“每天与钞票打交道,且收入在3000元以上——这种岗位描述很能抓住一些青年和家长的心——在银行上班有面子。”其实,该岗位是银行外包出来的一个工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纸币真假进行辨别,同时对一些旧币残币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