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大胆探索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全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记者在上海分会场获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5年、上海知识产权战略实施9年来,成效显著。下一步,上海将积极探索制定适合自贸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方案。
大胆尝试新执法模式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表示,为改变知识产权分散执法现状,上海市自由贸易区将在全国首先尝试版权、商标、专利3种知识产权类型统一执法模式,并设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取代传统的专利授权、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等行政机关,统一实施行政执法权。吕国强坦言,自贸区法治建设,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借鉴,为此,需要振奋精神大胆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真正促进开放,并以开放带动改革。
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67%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5年来,上海发明专利的年授权量从4200多件增加到1.13万件,增长167%。据统计,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但在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总经理纵刚看来,快速增长的背后,专利法律文件的质量不高,各界对专利管理的关注不够等问题也显现出来。纵刚说,国内许多专利申请文件通常只有薄薄几页纸,而在美国通常有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纸。一份低质量的专利文件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纵刚认为,专利申请成本高昂,不好好经营将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专利代理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总经理王宏祥对国内专利文件质量不高的状况深有感触。王宏祥说,中国去年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万件,但全国有资质的专利代理人只有8000多人。平均下来,每位专利代理人一年要代理专利250项,也就是说每天要写一项。而在美欧等顶尖专利代理机构,每位代理人一年代理的专利只有6项。投入精力不足必然导致专利质量不高。王宏祥透露,即使在国内某个专利申请大省,每件专利申请的收费最高只有5000元;在另一些省市,收费最低竟然只有1000元。这意味着,为了填平运营和人力成本,代理机构只能“跑量”。
知识产权商业运行面临挑战
国内专利量的快速增加也让专利纠纷和诉讼显著上升。著名律师、上海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委会副主任游闽键告诉记者,案件激增带来了滥用诉权的问题:一方面,一些本不该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被法院受理,提高了社会成本;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企业把知识产权诉讼作为商业竞争的“非常手段”。他曾经代理的国内首例知识产权反垄断诉讼案、《霓虹灯下的哨兵》著作权案、盛大文学诉百度侵权案等,有很多知识产权都在其中扮演了“竞争武器”的角色。游闽键说,知识产权审理的专业性很强,对法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某些省市,很多知识产权法官是“半路出家”。不仅是法官,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律师也存在人才缺口。
法律制度逐渐完善
2012年本市出台《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2020年)》,把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列入重点。比如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加大对生产、销售、进出口等环节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继续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模式等。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5年来,在本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相关部门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下,上海制定了一批法规政策,知识产权创造数量不断增长,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