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长荡湖>微信动态
电影人的“抗战”
2015年9月2日 17:4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那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电影人用电影作品做武器,在文化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电影抗战”。他们及其作品,不仅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上海许多电影公司纷纷组织战地摄影团,拍摄出《抗日血战》《暴日祸沪记》等抗战新闻纪录片,以及《国人速醒》《血钱》等抗日动画片和《共赴国难》《东北二女子》等抗战故事片。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人又陆续拍摄了《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烈焰》《大路》《狼山喋血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那时的中国电影人有着文化人的先知先觉。他们很早意识到,要取得抗战的完全胜利,必须依靠整个民族的自我觉醒。因此,最初的抗战电影在叙事中就建立起家国一体、前仆后继的基本主题。“一·二八”后拍摄的《共赴国难》,表现了居住在上海闸北的华翁一家逐渐觉醒的过程。《东北二女子》也是通过相爱情侣的觉醒,激发起“另一半”的爱国热忱。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抗战电影的艺术表达进入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诞生了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经典之作。它们在市井化的外表之下,将浓郁的爱国热情融入故事、画面乃至电影插曲中,既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也展示了中国民众的团结精神以及奔赴前线的决心。这些优秀电影在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之后,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