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了"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推进会。
"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推进会召开。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工作目标,规划了"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美好愿景。作为上海市民一种全新的终身学习方式,上海市期望通过人文行走的学习方式,即:
通过行走,观城市建筑;
通过阅读,品城市文化;
通过学习,树文明风尚;
通过修身,立正己之德。
▲市教委副主任、市学习促进办主任倪闽景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9"人文行走"将扩展至16区
2017年
"申城行走,人文修身"终身学习相关活动自2017年已经在杨浦、宝山、普陀三区率先开展试点,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
2018年
在上海市11个区推进人文行走工作,完成"人文修身"学习点设置工作,基于市民修身线路和修身示范点的重要基础,推出一批示范性线路,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在校学生、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外国友人等各类群体,在人文修身学习点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2019年
在全市16个区开展人文行走工作,推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重点修身行走线路,推动申城人文行走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网络,不断提高人文行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之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2020年
进一步挖掘上海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拓展市民终身学习方式,在全市打造一批人文行走学习圈,构建一批人文行走的学习链。进一步丰富市民终身学习和修身行动的活动载体,引导市民修身律己、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为此,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成立了"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办公室,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指导员、管理员、讲解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来多方位、分层次推进工作开展。
专家、导师来指导
首批聘请阮仪三、陈振民、陆建非、田兆元、马尚龙、狄菲菲等六位专家为"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特聘专家;聘请樊阳、周鹏、朱震国等三位导师"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导师。
▲嘉宾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工作特聘导师颁发聘书。
"人文行走"微信、网站发布
会上还同时发布了"人文行走"工作支持服务系统,其中包括"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LOGO、网站(http://www.shedunews.com/rwxz.html)以及微信公众号。
▲"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LOGO及微信公众号。
▲"申城行走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站。
下一步推进计划
上海将从"梳理、服务、组织"等方面积极推进该工作进行:
梳理区域资源,培育人文修身学习场所。对区域文化地标和学习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体现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区域特点的人文修身学习资源,并完成文字介绍;挖掘具有文化性、科学性、历史性和教育性的学习要素,培育一批人文修身学习点。
设计学习线路,提供人文行走支持服务。按照学习主题的不同,制定科学合理、顺畅便捷的行走路线,便于市民按照一定的学习主题或学习需求在人文修身学习点开展学习活动。要为"人文行走"设计相配套的支持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五个一":
◎制作一份行走地图,供学习者在行走中参阅;
◎编辑一本学习手册,供学习者边走、边看、边记录;
◎张贴一组人文行走移动平台的二维码,供学习者在人文修身点扫码学习;
◎录制一组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供市民拓展学习之用;
◎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根据需要为市民提供讲解服务。
组织人文行走,拓展市民行走学习方式。在人文修身学习点配置人文行走学习指示标识,引导学习者开展"边走边学边体验"的学习活动,具体按"七个一"进行:
◎找一找,依照地图找寻学习点和二维码;
◎扫一扫,扫二维码进行自助学习;
◎看一看,看学习地图行进,看人文景观感悟;
◎听一听,听二维码中的语音导学,听志愿者行走讲解;
◎学一学,了解人文修身学习点的历史背景、人文积淀;
◎想一想,在学习手册上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做一做,在行走过程中通过拍照、分享、互动、答题,加深学习印象和体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