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治路居民区,谁家漏水了,谁家有纠纷,谁家生活有困难……无论社区里发生的大小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她——张海勤,民治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张海勤,做事一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她常说:"事情总要有人去推一推的,多推几次就做成了。"正是靠一股子韧劲,让她扎根社区十七年,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是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大管家"。
一心向民的初心: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群众
民治路居民区地处长白辖区东侧,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只有一条民治路连接军工路主干道。小区内缺乏可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地,而当时私家车也尚未普及,居民出行很不方便。张海勤思索着,能否缩减居委办公场地,将居委门前的空地改建成公共球场?这一大胆的想法得到街道的大力支持。在街道和区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居委门前空地经改造后焕然一新,从此,居民有了自己家门口的球场,或三五成群在这里切磋球技,或举办一场社区篮球比赛。球场不远处是居委会办公室,听着窗外"咚咚咚"的打球声和居民们的欢笑声,"工作动力大多来源于此。"张海勤笑着说。一晃数年过去,小区内体育健身场所越来越完善,而这片球场依然是居民最常来的地方。
一往情深的真心:把群众当亲人来爱护
独居老人高阿姨身患脑梗,与亲人常年无来往,张海勤对她格外照顾。记得有一次,高阿姨脑梗复发,生命危在旦夕,居委干部第一时间将她送进医院。得到及时治疗,高阿姨生命已无大碍,可是如何找到她的亲人让居委干部们犯起了愁。"手头上的信息只有一个小区名字,找到这位亲人好比大海捞针。"但张海勤没有气馁,她通过仅有的地址查找到高阿姨亲人所在的居委会,并辗转找到了高阿姨的侄子,当天傍晚,老人的侄子赶到医院,张海勤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独居老人寻亲事件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张海勤仍然忧心忡忡,她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要不是居委干部发现及时未酿成悲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张海勤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在她的提议下,党员、楼组长、志愿者主动与独居老人结对,定期上门走访看望老人,了解掌握他们的身体情况和需求。"万一有紧急情况,我们也能第一时间知晓。"这一爱心举措不仅有利于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属的后顾之忧,成为民治路居民区在助老爱老方面的一项优良传统持续至今。
一丝不苟的恒心:把群众问题当自家问题来解决
停车难是老旧小区的"顽症"。民治路15弄小区道路狭窄,不能同时容纳两辆车通行,时常会发生碰擦事故。随着私家车辆数量不断增加,绿化带内停车的情况时有发生,居民对此怨声载道。小区停车位日趋饱和,新增车辆该如何停放?面对这一"世界难题",张海勤将目光放到了小区外的背街小巷上。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张海勤发现民治路与春江路平时车流量较小,如果能在道路一边划出停车位,对道路通行造成的影响并不大。细心的她在记事本上记录了车流量的详细数据,并将数据交给街道,在街道的牵线搭桥下,公安、建交委等部门到现场进行多次考察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切准备就绪,然而,在接下来的停车位收费标准协商环节,张海勤又面临新的问题,每月300元的停车费用让一部分居民望而却步,"如果车位收支无法达到平衡,那么路边划停车位的事情就会泡汤。"生性好强的张海勤不愿意放弃,她一面征集群众意见,摸清居民可承受的价格范围,一面与相关部门"讨价还价"。最终双方达成一致,53个停车位在民治路、春江路顺利"落地",居民的停车难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一马当先的决心:把社区当自己家来守护
2012年初,民治路12弄小区开展综合整治,其中政府出资40%,小区维修基金出资60%。为了让改建项目顺利进行,不论大事小事张海勤都要亲手处理,生怕出现意外。但天有不测风云,意外还是发生了。
寒冷的天气让施工队铺好的水泥地面发生了龟裂和起壳,想要修复必须再次购买相应的建材,期间还发生了老人由于施工不规范滑倒的事件。面对突发情况,张海勤没有自乱阵脚,她先是稳定老人及家属情绪,搭建平台让家属与施工队协商沟通,妥善处理赔偿问题。同时,要求施工队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针对居民对预算超支所提出的疑问,张海勤和居委干部挨家挨户做解释工作,说清楚其中缘由,分析其中利弊。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维修基金二次启动征询通过,施工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居民认可,干活就不累。"张海勤从不把苦和累挂在嘴边。谈到即将离任的心情,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感慨万千,最让她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困难群众,但看到社区后继有人,她欣慰地表示:"这支握了十七年的‘接力捧’有人接捧了。"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张海勤一直在默默行动,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