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辅德里》首演 让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的故事
2021年4月23日 09:42

  

  

  

  

  “1993年上海南北高架道路工程启动,申字道路规划图的中心,一个老石库门建筑辅德里625号被保留下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就在申字蓝图的正中心……” 4月23日,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大宁剧院首演,为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拉开大幕。

  静安区委书记于勇表示:“我们将以《辅德里》首创首演为契机,依托静安丰厚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底蕴,继续大力传承静安红色基因、打响静安红色品牌,让更多人成为有信仰的人,让有信仰的人讲好信仰的故事,使革命事业薪火相传、用红色教育赓续血脉。”

  静安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这里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聚集地、首部党章诞生地、群众运动策源地。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3年初中共中央迁往苏区,期间除三次短暂迁离外,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均驻扎上海,而这一时期已考证的在沪中共中央机关多达30余处,其中静安就有25处。静安区目前共有重要革命旧址、遗址、纪念设施104处,包括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纪念馆在内的8家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静安区委在花大力推进中央军委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旧址纪念馆和中共中央特科旧址纪念馆等场馆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一部“好听好看又好懂”的文艺党课,通过戏剧的方式呈现红色静安,《辅德里》应运而生。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辅德里》将党史教育与艺术融合,打造一堂融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党课,展示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功绩,既生动又鲜活,是静安党史宣传宣讲的一大特色。从2021年4月23日首演,至2022年7月中共二大迎来百年,《辅德里》计划全国巡演百场,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收获感动、接受教育、产生共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非虚构戏剧展开革命年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辅德里》由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是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舞台剧作品,是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文件为主线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与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诞生地,但辅德里这一石库门名字却一度鲜为人知。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同样的炎炎夏日,同样的老上海旧式里弄,在中共一大召开的一年后,辅德里石库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共二大12位代表,共举行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二大开创了中共创建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的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明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共同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任务,中国革命运动呈现出崭新局面。

  《辅德里》围绕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创建、见证和守护党章的故事展开,以非虚构的叙事结构娓娓道来这条深巷之中的侦查与保护、牺牲与背叛、革命与爱情,呈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们的初心、使命、牺牲与信念。《辅德里》总叙事、总导演牟森,在舞台实现戏剧类型的突破,全剧大量使用肢体动作和乐器演奏,是对新时代主旋律作品传播的成功探索。

  犹如一部宏大的命运奏鸣曲,《辅德里》年轻演员们组成的歌队以合唱、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高歌,讲述1921年起直至当代的党的历史。演员们时而是历史的见证者、叙述者,时而是《辅德里》剧中角色,形成独特的“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总谱性歌唱”风格。演员演唱、叙述与表演展示中共一大、二大的筹备,中共二大的召开,与会代表的命运,构成《辅德里》奏鸣曲式结构,展开革命年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宏大画卷。

  专家们在观看《辅德里》创排后都给予该剧极高评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表示,全剧结构严谨,台词、情节言之有据。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用多种现代戏剧手法将党的历史丰富而立体地呈现于舞台,有力度、有温度。著名评论家毛时安说,年轻演员们在排练现场表现的投入和激情,令人一见难忘。剧中歌词极具抒情性,音乐走心,充满闪光点,会成为一部打动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佳作。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填补了舞台作品关于中共二大历史的空白。4月23日至26日在上海大宁剧院首演后,《辅德里》将与保利院线合作展开全国巡演,首轮华东地区十站巡演包括南京、合肥、烟台等城市,不仅在上海演,在全国范围也创作出影响力。6月24日至7月4日,《辅德里》将重回沪上,在大宁剧院继续驻演。

  今天90后与一百年前90后穿越时空对话

  2019年年底《辅德里》启动策划,作为党史题材重大文艺作品,《辅德里》主创团队从历史创作富矿中汲取真实故事,在舞台上还原中共二大亲历者故事。《辅德里》制作人李东表示:“全剧以辅德里625号中共二大会址为靶心向周围延展,创作充满挑战,形成文本过程持续六个月。”牟森说:“我们在剧本完善过程中吸收了党史专家等多方意见,最终采用‘非虚构’这一方式,确保排演文本内容的准确性。”

  主旋律作品如何赢得年轻观众喜爱?《辅德里》通过90后年轻主创团队交出新的答卷。剧组从两百多位报名者中海选出18位演出者。演员不仅对台词、演唱、表演有高要求,还进行全方位身体练习。《辅德里》编剧、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多媒体设计、展览设计等重要岗位都由90后操刀,在创作过程中与百年前90后革命青年们发生时空对话。《辅德里》还吸引一批优秀青年艺术家加盟,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李京键担任作曲,上海歌剧院设计师莫小敏担任服装、造型设计,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梦石担任声乐指导,国家话剧院导演刘晓邑与孙小茗担任动作导演与执行导演。

  《辅德里》向警予饰演者赵嘉艳说:“回到剧中角色的年代,他们就是一群年轻人,演员与角色以年轻人的方式相处。他们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也有自己的生活与喜怒哀乐。这些角色是很丰富、很有个性的人物。”蔡和森饰演者孙豆尔说,在不断走进角色的过程当中,他慢慢会发现《辅德里》出现的历史人物不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经历无数挫折、痛苦和纠结,他们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握了这个前提,我渐渐觉得自己好像能够吃透角色了”。

  《辅德里》排演不断深入,对所有人而言,这也是一堂生动而又深刻的党课。《辅德里》编剧之一吴冰是90后,“参观党的二大会址时,我发现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是100年前的90后,于是我有了创作的底气。我与同事们用今天90后的视角与100年前的同龄人对话。”创作之初,吴冰想过用虚构手段创作《辅德里》,但研究历史资料的过程让她转变了想法,从“编造”变成“编织”,“真实的历史、鲜活的事例、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远比创作者头脑中构思的情节精彩一百倍,更富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邀请歌手黄龄演唱同名主题曲。“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她依然在守望,她守护着希望,鲜花开遍了山崖……”黄龄作为“静安区红色文化推广大使”,第一次听到《辅德里》主题曲录音小样时,心情激动,“尤其是那句‘鲜花开满了山崖’,让人骄傲又热血澎湃。”《辅德里》借助黄龄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这重身份。

  以舞台剧为引擎

  静安区启动红色文化遗产衍生开发

  《辅德里》作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诞生12年来首部红色题材委约作品,不仅实现反映二大题材优秀文艺作品零的突破,也实现戏剧谷原创作品零的突破。《辅德里》创制过程体现戏剧谷精神“让戏剧温暖城市,凝聚一切可能”,更展示当代戏剧工作者对于党史的全新思考,对进一步激发戏剧谷生命力、扩大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将是静安区红色文化遗产衍生开发的第一步。未来两年内,静安区将以舞台剧为引擎拉动,以中共二大会址为核心的“辅德里”IP文化产品开发,通过舞台剧、红色文创市集、微缩模型展览、高清戏剧放映、出版物全方位进行党史教育,结合群文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4月23日至4月26日,《辅德里》微缩模型展移师大宁剧院。之前,展览在位于安义路上的静安区旅游服务中心举行,以场景微缩模型为媒介手法,展示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前后的16个历史瞬间,引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激发大家对于党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辅德里召开。展览中微缩模型在灯光、剪影、镜面等多种手段辅助下讲述党的历史,还通过微缩模型与手提箱结合的手段,重现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传奇。1927年冬,张人亚将党的文件交给父亲,暂埋在张人亚宁波霞浦老家,之后张人亚再也没有回来。2017年6月30日,第一部党章诞生95周年之际,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展出张人亚交给父亲保存的首部党章的最善本复印件。以手提箱为线索,党章守护者张人亚与党章的命运紧紧串联。同时,模型将张人亚生前珍贵的活动影像和中共二大纪念馆党章墙并置在同一空间,使党章守护者与党章产生时空对话。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