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上留下了我们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足迹,他创办了《中国青年》,还曾在开纳公寓秘密开设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干训班担任教师,开纳公寓就在不远的武定西路上,他的后人也居住在江苏路街道……”春日的愚园路,阳光和煦。愚园路红色印迹宣讲团团长霍白正为市西中学的老师们带来一堂行走党课。
市西中学坐落在愚园路上,该校大队辅导员陆晓敏说,学校开设了“走走逛逛愚园路”活动,孩子们已拍摄20多部红色印记Vlog。“这次特意和学校电视台指导老师一起来学习,回去我们还要研究如何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讲好学校周边的红色故事。”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现如今的“网红”愚园路上,曾留下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的足迹,“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旧居等红色建筑群也坐落于此。为了讲好讲活这些红色故事,2016年起,愚园路上的老党员林青、霍白等组建了一支行走的红色印迹宣讲团,专注于挖掘、宣讲愚园路历史,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引导前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不忘初心、永远奋斗。
身边人讲身边事,长辈口中往事成生动素材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最早只有6位名人的简介,如今,这里有58位名人,可谓星光熠熠……愚园路1376弄34号的石库门诞生了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我们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等都曾在此工作过。”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林青依然活跃在一线,这天他的讲课对象是北汪居民区党总支第一支部的26位老党员。“党史学习从寻访家门口的红色足迹开始,身边人讲身边事,这堂行走党课很有意义。”支部书记戴惠钟道出大家的心声。
林青在愚园路生活了一辈子,对这里的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如数家珍,退休后他萌发了志愿讲解的念头,便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党员成立岐山村“名惠党员工作室”,是红色印迹宣讲团核心成员。多年来,他们从岐山村里的钱学森旧居出发,拓展到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愚园路历史名人墙、《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等点位,致力于将愚园路上的红色印迹“连点成线”。没有讲解资料怎么办?林青多次到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旧书店查找有关资料,整理出厚厚一本讲解稿。霍白从小生活在岐山村,他的外祖父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旧识,两人还曾一同赴日本留学,长辈口中与钱家相处的往事,成为生动的素材,通过他们的讲述,钱学森的形象生动饱满起来,令许多来访者肃然起敬。
老党员们也在讲解中获得不少历史碎片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深挖考证,为愚园路的红色历史留下更多注解。比如:钱学森旧居从开放初期仅10平方米展室、4块展板,发展到今日整栋洋楼和满屋的资料;开纳公寓,192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干训班曾秘密在此开办,时值“4·12”反革命政变后、各级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的黑暗时刻,干训班在敌人眼皮子底下为党组织“紧急输血”培养人才。霍白透露,开纳公寓近期将正式对外开放,关于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更多细节有望浮出水面。
178人薪火相传,创新方式传播愚园路红色故事
在讲述红色历史的同时,宣讲团也在不断壮大,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178人。他们中既有古稀之年的老人,也有中小学生、高校师生、机关公务员、“两新”组织白领等。据不完全统计,宣讲团已宣讲5000余场次,累计服务1万多小时,接待参观者5万余人次,还接待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成为一张“红色名片”。
“在愚园路生活了一辈子,感受到我们党成立百年来的种种变迁,这些前辈们的信仰和初心就在我们身边,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讲述这里的红色记忆,我们深感光荣。”针对不同参观者的需求,霍白悉心归纳总结出“红色印迹”“法治印迹”“城市更新印迹”等多条寻访路线。
源于对愚园路的热爱,宣讲团成员们还积极拓展讲解形式,辐射更多人群。他们走进楼宇、园区、校园、社区,形成一批“四史”学习教育特色项目;愚园路第一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们录制了讲解短视频,创作了歌曲《愚园路上》,还开设朗诵、创意设计等十余门活动课;上海健康医学院和复旦大学的学子们自发地帮助宣讲团整理口述档案……
“周边社区有不少外籍居民,大家都对愚园路上的故事很感兴趣,宣讲团还将吸纳外国志愿者,下个月就将开设双语讲解。”江苏路街道二级调研员李卫东表示,愚园路正在推进“红色电台”,借助数字化方式进一步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