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今年恰逢昆剧传习所成立一百周年,5月18日又是昆曲成功“申遗”2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庆贺这一节日,上海昆剧团安排了接连4天的展演,从青年学生到老艺术家,从昆大班到昆五班,精彩的演出让人一睹上昆的实力、昆曲的传承有序与枝繁叶茂。昨晚,一台名家名角主题晚会为“霓裳雅韵·兰庭芳菲”将系列活动掀上高潮。昆曲人回望百年之路,昆曲戏迷站上舞台,一展昆曲的魅力与风采。
昆曲人永远是年轻
对于81岁张洵澎来说,自己与昆曲的初接触,是益民太妃糖的味道。1954年,13岁的她进入上海戏曲学校昆剧班,幸运地得到了传字辈老师的真传。老师们不仅在艺术上对倾囊相授,在生活上对他们同样百般呵护。有时候,女孩子撒娇,不肯好好练功,要老师买糖吃,朱传茗真的就冒着大雨,从南京路上买来太妃糖偷偷带到教室。
“也许有人觉得老师太娇惯我们了,可我懂得,朱老师为什么如此溺爱我们。老师们总是说,自己蹉跎了太多岁月,昆曲经历了太多苦难。他们一定要把最好最美的昆曲都传给我们。”直到今天,每次张洵澎唱起昆曲,心中就会泛起那颗太妃糖带来的甜味,耳边回响起老师的谆谆教导——要把美好的昆曲,一代代传下去。
的确,在昆曲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永远年轻的心态。当年的“昆大班”,如今的“大熊猫”,虽然都已年近耄耋,但只要笛声响起,每一位都瞬间回到双十年华。
80岁高龄的国宝级艺术家蔡正仁,在5月17日的折子戏表演中,以一场《惊鸿记·太白醉写》再次技惊四座,让人见识到老艺术家的实力和他对艺术的虔诚与追求。80岁高龄,穿上厚底靴走醉步,演活了一个文采卓绝、洒脱不羁的李白。
虽然已是高龄,但蔡正仁依然在不断挑战自己。在上海昆剧团新创排的现代戏《自有后来人》中,他饰演鸠山一角。虽然多年前曾经演过鸠山,但是他说这一版的鸠山,台词唱腔都有变化,对自己来说,难度最大的是记词,尽管如此,他依然在努力。
蔡正仁说,看到昆曲在年轻人中如此受欢迎,自己有责任让它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喜欢。而作为一名演员,自己还要更加努力,要经常演,才能演得好。
古老昆曲与时代同行
在晚会上中,引起大家注意的还有一组学生演员。他们所表演的学生版《长生殿·定情》让人见识到,昆曲在年轻人中的传播与传承已经枝繁叶茂,甚至开花结果。
前几天,学生版《长生殿》在同济大学成功首演,一次次地学习、一场场地排练,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昆曲演员的不易,一招一式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铸就的。
剧中唐明皇一角的指导老师、国家一级演员黎安对年轻的“昆虫们”站上舞台欣喜不已,他表示,入选世界非遗20年,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昆曲进校园,进企业培养了大批的昆曲爱好者。“昆虫”的队伍中,有都市白领、有高校学生;有耄耋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有对于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友人。而现在,学生们认认真真扮上,认认真真学一折戏,有助于他们更深切了解昆曲之美。
18日,“Follow Me昆曲跟我学”的学员章迪思说起了自己与昆曲的相遇。2015年初秋的一天,她走进绍兴路9号的小院,开始了与昆曲的“亲密接触”,“从《牡丹亭》到《长生殿》,六年来,我越来越懂得昆曲的美,也欣喜地看到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从同济大学的学生版《长生殿》到两台折子戏展演,再到昨晚的主题晚会,四场演出的观众大多为年轻人,古老昆曲的知音越来越年轻化,它的美也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600多年的昆曲依然年轻,它从未停下与时代同行的脚步,它与时代审美同频共振。昆曲人以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对艺术的虔诚有信,让古老昆曲在肥沃的时代土壤中,愈发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