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这条便民通道,让居民与社区“心连心”
2021年7月5日 14:35

  对于许多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一个台阶。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延吉五村65号大楼的电梯前有一段楼梯,曾令高龄老人们出入困难,但就在今年,一条"便民通道"的开拓切实解决了老人们的出行难题。

  图像

  延吉五村65号大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设计上有半层地下室,使得电梯所在的一楼与地面之间有2米左右的落差,居民需借助台阶走出去。当时,这种设计因可以有效提升房屋结构强度而风靡一时,但如今也存在导致通道狭窄、楼梯坡度高等问题。

  岁月变迁,大楼里的住户们逐渐年迈,"半地下室"给大伙带来不小的生活烦恼。住在五楼的居民卞阿姨说,之前80多岁的老母亲来家里,跨过台阶时起码要有两个成年人左抱右搀。现在有了便民通道,老人家出行再也不是"力气活"了。

  据悉,早在2015年,延吉新村街道便牵头召开多次现场会,并邀请社区规划师团队、同济设计规划院专家、电梯设计单位等多方力量对延吉五村相关楼栋进行实地踏勘,随后陆续启动便民通道建设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延吉五村15号、17号、19号的便民通道建成并交付使用。

  然而在当时,延吉五村65号大楼因地理位置特殊,加上房屋整体结构、消防安全及绿化要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缺乏建设无障碍通道的可行性条件。尽管如此,延吉新村街道解决民生实事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牵头区建管委、区房管局、区规划资源局、区绿化市容局等部门,通过征调相关原始设计文件,联系上水、通信、电信、上煤和电力等市政单位管线管理人员再次实地查看论证,比选最合理、最安全、最科学的方案。最终,各方敲定在建筑背阳侧安装便民通道,既不破坏整体绿化环境,施工难度也相对较小,且保留原始出口,避免居民出行拥挤。

  今年6月,延吉五村65号大楼的居民终于等来了便民通道。记者看到,已经投入使用的便民通道两侧为不锈钢护栏,在坡度设计上也减少了下坡惯力,增加防滑强度。此外,1.5米的通道宽度,还可在紧急情况下用作"生命通道"。

  为了规范便民通道的使用,居民们约定便民通道主要为行动不变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禁止电动车通过,也禁止在便民通道上堆放杂物和停放车辆。

  今年延吉新村街道把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出行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项目。延吉新村街道管理办副主任吴志梁透露,与延吉五村65号相同构造且存在同样问题的居民楼,在辖区内还有多幢。目前,延吉六村21号的便民通道工程已经进入居民意见征询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延吉"悬空老人",能够轻松出门,享受便利生活。

 来源:杨浦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