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纱丽遇上缂丝 印度友人在沪体验非遗文化下午茶
2021年7月13日 11:47

  “太美了!”将中国华丽的金银线织面料披成纱丽,来自印度的Shilpa Goel从观众席走到台前,自信地旋转一圈,赢得了在座所有人的欢呼。经过一下午的非遗文化体验,Shilpa说,“欢乐的气氛在最后这个环节达到了高潮。”7月10日,受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之邀,来自上海印度人协会的10位女士来到金桥碧云美术馆,享用了一次特别的非遗文化下午茶。

  

  

  本次活动是上海市友协与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在沪外国人体验非遗系列活动的第二场。

  在上海市友协副会长景莹和上海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杨晖的陪同下,大家跟随美术馆馆长林薇参观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衣冠民尚”——服饰工艺专题展,欣赏中国民间生活日用典藏风尚、盛装礼仪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代工艺的新作,发现不一样的中国服饰之美。在少数民族服饰区,大家围在一起,饶有兴致地寻找甘肃庆阳香包刺绣的十二生肖元素;之后又在一幅“婚嫁图”前,被刺绣上的“连环画”吸引,兴奋地聆听景莹副会长介绍中国的婚嫁习俗。

  

  

  走近一件件展品,大家发现,马尾绣织出的衣物,真的有3D效果;罕见的海南黎族树皮布,竟藏着两千年的非遗技艺;传说中的百鸟衣,原来是祭祀时的服装,反映了苗族人的生活场景、迁徙路线、图腾崇拜……在参观中,印度朋友们惊叹连连,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是来自哪个地区的传统服饰?西南地区?哈哈,下次去云南岂不是能看到了!”

  

  

  在非遗扶贫实践案例展示区,参观团看到中国偏远地区的妇女们靠巧思和匠心制作的时尚丝巾、书袋等服饰。这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打造的“天才妈妈”公益品牌项目,把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产业优势,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和扶贫产业的双丰收,让偏远地区妇女不用出外打工,在家即可走上创业就业、脱贫致富道路。印度朋友们频频点头称赞,不时举起手机拍照、记录。

  

  一场文化盛宴过后,茶艺师为大家准备好了非遗茶品。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聆听中国丝绸艺术专家林玲带来的讲座。从印度纱丽谈到日本和服,再谈到中国的刺绣,学习如何辨别刺绣、云锦和缂丝,了解“一寸缂丝一寸金”背后的巅峰技艺。现场展示的丝织品受到了许多印度女士的青睐,她们爱不释手,当即表示想把它们带回家。

  

  在爱美的天性面前,世界各国的女性都抵挡不住内心的热情。上海市友协副会长景莹表示,中国和印度都有着灿烂的文明。非遗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非遗体验和交流,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上海印度人协会秘书Ritika Singh Kumar表示,自己和朋友们今天收获良多,展览展品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感谢上海市友协组织了这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也希望继续与讲座人林玲开展交流,“任何时候你需要灵感,我们在场的所有女性都会支持你。印度女性有纱丽,所以我们都对丝绸略知一二。”林玲表示:“不论是在印度、日本或是中国,丝绸都是一种高级艺术,以丝绸和服饰艺术为纽带和媒介,跨越文化和国界,希望外国朋友们都能感受到中国非遗文化之美。”

  (部分图片由金桥碧云美术馆提供)

 来源:东方网  作者: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