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文女校经过近半年修缮布展后,首次亮相。博文女校所在地是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图为博文女校外景和内景。
均文汇报记者袁婧摄
一百年前,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此揭开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百年后,同样也是7月,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月余已迎来各方参观者超过30万人次,伟大建党精神在红底展墙上熠熠生辉、直击人心,博文女校经保护修缮重露芳华,红色步道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等,在红色之城构筑起一个个红色街区。
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提炼总结,精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源头和起点,全面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集中体现了对党的历史、党的传统、党的精神的深刻论述。
32个字,浓缩百年历程,揭示科学真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从思想层面揭示我们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独特优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从实践层面揭示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历史担当和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精神层面揭示我们党意志坚强、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从价值层面揭示我们党立党为公、心系人民的高尚品格。
今天的上海,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红色场馆正成为“主题教室”,文物史料成为“活页教材”,英烈模范成为“特聘教师”,引领着人们来到百年征程的发端之地,探寻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感知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更推动伟大实践、伟大创造,奋进新征程。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点燃一盏明灯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拷问和抉择。能否选择“对的道路”,这最终考验的是一种信仰和坚守。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一面通透立体的“主义墙”上,是馆藏的100本发行于五四前后的先进思想刊物,它们由细线串起,呈悬空状,等待着年轻革命者的“抉择”。
历史发问,信仰作答——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主义墙”正前方的展柜里,静静躺着《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19年5月,李大钊编辑“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分两期发表了自己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标志着他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广泛传播阶段。
不远处的复兴中路、黄陂南路路口,两处红色革命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新近开放。又新印刷所于1920年承印《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中共上海区委党校,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之一,周恩来、瞿秋白等曾来授课。共产主义信仰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从此照亮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方向。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激荡一股动力
“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925年,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这样作答。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的烈士缅怀区,通过书信、刊物复制件等史料,人们走近了中共中央军委四烈士。他们中有的家境良好,却为了更广大人民的幸福,把自己彻底地改造为无产者。
这样一种动力穿越百年依旧澎湃。今天的红色场馆,无数“Z世代”青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担起学习者、讲述者、演绎者、传扬者,“党旗飘扬,这是党交予我们青年一代的期望,要守护发扬好这份荣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昂扬一脉气概
“那时候本没有路,是你们挺身而出,毫不迟疑,用坚定的步伐开辟了一条光明的路。现在,轮到我们接过这担子,我们保证:这盛世,如您所愿!”
“谢谢你们所做的这一切,你们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我们会守护好它。”
7月19日,赵世炎烈士牺牲94周年纪念日。龙华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间,一场特殊的“跨越时空见面会”举行。烈士墓前,自发从各方赶来的90后、00后“新青年”们,为烈士擦拭墓碑献上鲜花,也将一封封慷慨激昂的书信塞入邮筒。
这些寄往百年前的信件中,字里行间满是敬意和决心。年轻一代说,每一个先烈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身上生动鲜活地体现着具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可学可做、可追可及,深深鼓舞着每一个当代人。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铸就一种品格
参观红色遗迹遗址、革命场馆,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触:百年间,一系列伟大精神在不同时期体现出各自特点、不同含义,但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却一脉相承、相通相融,追根溯源,都可以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找到其精神渊源和底色底蕴。
从某种角度说,每个前来红色旧址遗址瞻仰参观、思考探寻的人,恰是这样一种精神的现实承载,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也肩负起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有参观者这样感慨:“入党誓词,十二句、八十字,字字句句扣着人心,内里不仅蕴含着一股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品格的直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