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从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看上海之“大”如何炼成
2021年9月6日 15:29

  熊月之(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建设,亲自提炼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并特别强调了这种城市品格对于上海、对于全国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的历史使命,理解上海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理解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价值,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城市精神与品格,有重合也有区别,但都是城市主体培育与提升的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都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化(即人化自然,包括街道、建筑、广场、绿地、公园、雕塑等)、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观念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质。城市精神与品格,二者有重合之处,也有一定区别。品格,通常指人性中相对内蕴、稳定的德性部分,而精神则包罗更丰,既有内蕴部分,也有外显部分。谦虚谨慎、清正廉洁,这类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而奋勇争先、踔厉风发,这类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在某重大事件中表现非凡,人们会将其概括为“××精神”,如“奥运精神”、“世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但不会将其概括为“××品格”。所以然者,盖精神系勃发而外显者,而品格系恒定而内蕴者。细细品味,便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当然,品格与精神也有重叠与交叉,艰苦奋斗、见义勇为,这类词所表达的,就兼具品格与精神两种意象。长期延续的精神,通常都会沉淀内化为品格。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与成熟的,也都是城市主体自觉培育与提升的结果。

  以上海开放品格而言,就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开放,是在毫无准备、更无规划的状态下被迫开放的,而1978年以后的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后的开放,则是在系统研究、周密规划下主动开放的。长期生活于开放环境中的上海人,对于机器化大生产、现代公司制度,对于国际惯例、国际知识,乃至礼仪习俗,都比较熟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称赞上海人“脑袋瓜子灵光”,上海在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之所以进展神速,都与近代那次被动开放有关。所以,当下城市品格中的“开放”,亦即上海城市精神中的“海纳百川”,是对近代上海被动开放的扬弃,或者说是对近代开放传统的批判、再造与升华。

  以上海创新品格而言,其内涵极为广博,既有城市功能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也包括难计其数的知识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有两大具有杠杆性、全局性的制度创新,即土地批租与证券交易所。这两项创新都是在参考、借鉴近代上海和当下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相关制度以后,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都是上海对全国改革开放作出的重大贡献。就管理创新而论,最具引领性也是最为宏大的,就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020年,上海在全球350个城市脱颖而出,获得有智慧城市领域奥斯卡之誉的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上海在具体领域的管理创新方面,有两项也是全国领先、全球赞誉,这就是防疫抗疫与地铁管理。

  “精准防控”是城市精神与品格中精细、精致特点的外化

  新冠肺炎肆虐,从全球看,这对于每个国家防疫抗疫能力都是一次大考;从国内看,对于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防疫抗疫能力,也都是一次大考。其间优劣悬殊,真是不可以道里计。可以说,上海的表现相当出色。尽管每天都承受着相当重的外防输入压力,且本地也曾有零星病例出现,但是上海精准施策,以快制快,发现快,流调快,隔离快,扑灭快。今年,南京、扬州等地疫情紧张以后,上海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疾控部门、定点医院、社卫中心等专业工作者加班加点;民政、公安、街镇等基层工作者日夜坚守;公交枢纽站、车船码头、火车站、商场超市、文化场馆、学校门口,严格落实全覆盖、无遗漏风险管控。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除了精确地封闭了几个中风险小区外,努力做到了防疫抗疫与日常工作、生活两相兼顾。

  这使人想起十八年前,其时非典肆虐,上海却风平浪静。这让世卫组织狐疑,是不是隐瞒实情?他们特地派人到上海考察,结果与上海所上报情况完全相符。世卫组织大为叹服,认为上海经验应该让全世界共享。事后,上海总结抗击非典的实践,归纳为十点,包括注重信息收集与分析、强化预警、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全力做好医疗救治、严格医院消毒隔离措施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加大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力度、注重专家咨询和实验室研究、及时发布信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和爱国卫生工作、强化督查评估。这次上海应对方式,其实是抗击非典的2.0版,所不同的是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方面,更为全面与自觉,更快、更准。

  从2003年到2020年,上海有一根弦一直紧绷着,这就是公共卫生建设。2003年4月,非典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市政府“一号工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开始兴建,建成后被世卫组织官员誉为“世界上最好、最漂亮的传染病医院”。它以完备的软硬件及与时俱进的全球顶尖定位,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里每一个生命。此外,上海通过发热门诊和社区发热哨点诊室的建设,形成遍布全市的发热监测网络。

  “精准施策”是上海对疫情防控自觉创新的结晶,也是城市精神与品格中精细、精致特点的外化。发现快、流调快,是精准的前提;培养一流的专业队伍,掌握一流的救治技能,是构建精准施策的行为主体;集中患者、集中施治、闭环管理,是精准的落实;构建一流的信息网络、一流的救治中心,则是精准的保障。这些综合措施的背后,是上海将防疫抗疫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长久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来实施,而不是作为临时突发急务来应付。

  了解地铁志愿者,就能理解“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服务

  再看地铁管理创新。1993年5月,上海地铁1号线部分地段建成通车,正式拉开上海地铁历史帷幕。迄今三十年不到,上海地铁运营线路已有19条,车站460座,网络规模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而且,“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服务,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口皆碑。我曾就此请教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获得很多有关上海地铁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其中很能反映城市精神与品格的是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上海地铁志愿者队伍的成立,已近二十年。凡分三类,一是常态化志愿者,立于通勤路上的转角处,承担车站文明秩序引导、进出闸机引导及问询;二是平安志愿者,覆盖全网车站,利用平安地铁App,发现影响安全的情况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三是应急志愿者,遇到突发事件时,会立即赶到现场。这三类志愿者,数以万计,其中平安地铁志愿者超过12万,一部分是地铁系统的员工,更多的是社会公益热心人,来自全市国企、高校、社区,相当部分是党员、团员。这些志愿者大多是乘坐地铁的常客,平时与普通乘客无异,一旦有事,立即现身。志愿者之设,中外皆有,并不新鲜,上海地铁的创新之处,是将其规模化、常态化、网络化、分类化、隐身化。不了解志愿者,就很难理解上海地铁为什么管理得那么安全、有序。而众多志愿者本身,包括进博会、上海书展的众多志愿者,上海人记忆犹新的世博会期间的“小白菜”,就是城市居民公益意识的突出表现。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都有自塑与他塑之别,自塑指自我描述,自我期许;他塑指他者评价,他者期许。换言之,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是有客观标准、客观评价的。所谓他塑,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口碑。长久以来,上海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在居民行为方式方面,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好的口碑,诸如法治观念、契约精神、敬业精神、独立自主等,包括卓越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艺术资源,还有前面已经述及的开放开明、精致精细等。这些好口碑,都是广大市民经年累月实践的结晶。城市作为巨大的生命集合体,每一位居民都是精神品格的培育者与提升者,也都是精神品格的承载者、守护者。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说,“人人都是软实力”。

 来源:文汇报  作者:熊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