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上海好童书:以本土特色原创童书,滋养中国孩子的童年
2021年9月13日 10:59

  随着童书市场的持续领跑,如何创造更多彰显中国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原创读物,滋养中国孩子的童年,成为业内关心的话题。

  “八年来,我们持续把好的童书,从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的浩瀚书目中精选出来,送到孩子手中,引导他们如何阅读,从中获得添智、养心、立志、受益的效果。”今天在上海市文联,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新一届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江说,走过八年的“上海好童书”已成为沪上书香文化品牌之一,推动了儿童文学出版行业繁荣发展,需坚守住“上海好童书”的初心与使命,探索运用互联网等方式,让好童书真正走近孩子内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近年来,除了“上海好童书”陆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沪上持续深化儿童文学评选与阅读推广工作。比如,年度本土作者“上海好作品”评选、首届“上海好童诗”评选等,参评出版社与作品的数量逐年增长,第八届已达到53家出版社参与,发现与推荐了一批儿童文学新人如马嘉恺、袁博等。有了好作品,如何送到小读者身边?依托上海书展、国际童书展平台,沪上图书馆、文化馆、学校、街道社区举办了百余场“上海好童书”讲座,建立30个儿童文学阅读推广实验基地,在校园开展课本剧、木偶剧、皮影戏、讲故事等,设立教室读书角、流动书架等。上海重点书城的“上海好童书”专柜、专版等都为阅读推介打开了更多扇窗口。

  “中国童年”需要怎样的传统文化题材童书?在张锦江看来,中国绘本创作要体现中华文化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并不是空泛的概念术语,而是包含了中华民族诞生直至延绵不断的丰盈博大发展史。这光靠堆砌罗列中国风元素还远远不够,必须融合童书创作艺术规律和儿童心理特点,如盐融水般呈现东方美学,使少年儿童从小浸润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

  张锦江回顾了过去五年沪上儿童文学丰硕成果。其中,从37册《中国童话绘本》、“中国红色经典绘本系列丛书”第一辑十本,到《新说山海经·白鹿记》完成八卷,都积极输出海外,后者有了意大利语与马来文版本。此外,“上海好作品集”《拉手风琴的男孩》、汇编了首届“上海好童诗”全国征诗集《童诗美韵》、用童诗童画反映中国抗疫精神的《战“疫”铭记:中华童诗童画选》等,无不具有中国韵律与本土味道。

  以“中国红色经典”系列为例,丛书精选孩子为主要形象的经典,包括《鸡毛信》中的海娃、《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小兵张嘎》中的张嘎、《交通员》中的欧阳立安、《小筏夫》中的小筏夫、《小马倌》中的小马倌、《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龙梅与玉荣……不少作品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英雄形象凸显了中华民族不屈血脉的延承,让当下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滋养。

  在业内看来,传统文化题材童书近年升温,产品层出不穷,这更提醒创作者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找到独特切入点和创意角度。而挑战在于,对大家耳熟能详题材的理解能否擦出新火花、能否挖掘培育出新作者等。因此,“上海好童书”等评选多年来坚持扶持鼓励新人、挖掘有新意的作品,助力本土原创蓬勃发展。

  “创作者应立足时代,服务人民,修身守正,立心铸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做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者。”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沈文忠谈到,通过“上海好童书”“上海好作品”“上海好童诗”与绘本论坛等活动,借助上海书展、国际童书展等平台,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学校、街道社区、上海书城重点实体书店、《文学报》等阵地,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在儿童文学评选与阅读中不断深入,并将促进研究推广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结合起来。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