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上海市援藏医生张舟:二次进藏,无悔的选择
2021年9月28日 17:00

  图像

  张舟,上海市援藏医生,现任日喀则拉孜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2019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被评为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援藏故事!

  人的一生充满选择,如果没有2016年初夏听闻医院正在组建援藏医疗队,也许我的人生不会与西藏、与拉孜有太多关系,也许依旧在上海的家中,在去医院的路上,在看门诊、查房、写病历、做业务管理,只因那一则消息,我的心中泛起涟漪,一遍一遍地想:"我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生,在党有号召的关键时刻,我应该做点什么?"于是,第一时间果断报名。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首次援藏:精准帮扶填补空白

  2016年6月,刚到拉萨的时候,自治区领导在致辞里说:援藏是艰苦的,每位援藏的同志将会深刻体会到离家之苦,孤独之苦,缺氧之苦,高反之苦。这些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在后来的日子里得到验证。初次进藏,我也经历了生理、身体、工作"三关"的"洗礼"。高原反应对人身体的折磨是巨大的。整夜无法入眠,头疼欲裂,每晚只能浅睡眠几个小时,长期缺氧条件下胸闷气短、心脏不适、头晕,这些都已成家常便饭。更难熬的是,每逢重要节日,孤寂和对家人的思念就更强烈。每到这时我就一遍遍反问自己:"我来援藏的初衷是什么?意义何在?"不能让时间就这样流逝,于是我想方设法克服所有不适,转化成工作的动力。

  仍记得刚进藏没多久,尚未走出高原反应,我跟队友就迎来了一场"生死时速"。一名患者患有张力型气胸,并出现重症肺炎以及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穿刺术"。但是,这里不是上海,这里的医院还没有成功完成过这样的救治。缺少器材,没有辅助,这例手术的每一步,都需要临危不乱的素养,以及远超以往的勇气。在与时间赛跑中,我跟队友一起利用有限的器械,自己组装了连接引流瓶的引流管,凑齐了所有手术设备,患者最终得救了。

  每一次抢救,都会感到是在拓荒。就这样,第一例急诊胃镜下消化道止血术、第一例股静脉穿刺术……,我们让一例例不可能变成可能。完成"高原第一刀",同时开启"高原第一讲",制定培训计划,开展业务讲座。按照国家标准的B2实验室对拉孜县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进行首次设计规划。首次开展胸腹水常规、生化检测及血凝检测等项目。为"藏医药浴"申请专利,从此,拉孜医院有了第一个专利项目。

  2016年底我与队友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回到上海,但援藏留下的情结,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总是想着何时能重返第二故乡,再做些什么…….

  二次进藏:助力全面提升内涵

  三年后,我再次请缨,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2019年,当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日喀则和平机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但我总算是回来了!二次进藏,使命不同,责任不同。再次到岗后,我对拉孜县人民医院的整体运营、财务管理、人员结构、医疗技术等进行了优化提升。同时密切跟踪拉孜县建档立卡户的医疗关注,防止出现"因病返贫",为拉孜县精准脱贫迎接国考积极奔走。

  我发挥个人特长,为各个进藏团队做好医疗保障,做好心理安慰疏导和生理指标的监测工作,对出现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记得2020年8月,一大型综艺节目组来拉孜县进行拍摄录制。两天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我而言是刻骨铭心的。早晨,一位深度昏迷、意识模糊的摄制组工作人员,推进了重症监护室。闻讯后,披上白大褂,便冲进了诊室。查体见病人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顿。凭着多年经验,直觉告诉我患者脑血管意外可能较大,经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瘤破裂出血、合并呼吸衰竭。

  那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救人要紧,跟死神抢时间,必须争分夺秒。于是,马上实施了一系列抢救措施:予以迅速开放静脉通路,甘露醇静脉滴注降颅压。心电监护,气管插管开放气道。与此同时,依托对口支援的援藏医疗队,开展和运用了新技术抢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终于稳定了病情,脱离了危险,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不同于首次进藏时的拓荒手术,这次更加注重含金量的提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2020年取得的成绩显著: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4项,尤其是开展了拉孜县卫生服务中心首例腹腔镜手术、首例全麻技术、首例外伤性肝破裂修补术、首例自体血回输技术等,开设新生儿光照治疗病房,开展新生儿氧疗、光照疗法及护理,建立颅脑外伤诊治流程等,切实提升医院诊疗质量水平。

  见证改变:帮扶医院晋升二甲

  2019年拉孜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迎接"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审,在前几批援友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我针对预评审提出的"52项"问题,将每一项评审条款进行细致的任务分解,落实到科、责任到人,定期多次召开推进会,严格按节点促整改抓落实,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宗旨提升职工精神面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顺利通过评审,成功晋升二甲。

  那一刻,我想:多年的努力与付出没有白费,二次进藏是值得的。但评上二甲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在2020年里,我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以成二甲为契机、强二甲为重点,持续改进医院核心制度、医疗质量、信息工程、党务工作等方面,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各项业务指标均完成良好,其中完成手术68例,同比增长210%,三四类手术例数均有提升。

  结合医院实际需求,添置了2辆国产福特救护车辆,西门子32排螺旋CT一台,对医院CT室进行了整体改造,组织援藏队员对当地放射科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此外成立了远程医疗中心,与市东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平台的搭建为9岁的藏族女孩吉拉带来了新的希望。初次见到患有脊柱侧弯的藏族女孩达娃吉拉,瘦小、黝黑、忽闪着大眼睛,有些害羞。这个跟我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孩的病情刺痛了我的心。于是作出决定,借助远程会诊平台,明确了小吉拉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后,带她到上海做手术。

  再次进藏后,我走访了11个乡镇卫生院并听取了多方意见,初步拟定了"十四五"援藏卫生项目内容。常有队友问我,"拉孜这么艰苦,我们来一次就觉得十分辛苦了,你怎么还来第二次?"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拉孜人民对医生的赤诚和信赖,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医生的价值,我早已把这里当故乡,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援藏……。"这也许就是我的初心与选择吧!

 来源:杨浦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