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入职第二天就离职,这两天是否需要结算工资?""当然需要,员工入职以后劳动合同即使还未签定,员工已经提供劳动,受用工单位管理,从事工作又是用工单位业务的一部分,无论做几天离职,事实劳动关系已经存在,都应支付劳动报酬。"此时,杨浦区四平路司法所劳资纠纷调解员刘忠海,正在为一家环同济企业耐心解答企业用工问题。这样的企业法治义诊,每月一次,每次刘忠海都会和他所在的四平路街道流动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团队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各展所能,为企业防范和应对法律风险提供专业意见。
精通业务的"活字典"
听闻老法师要来了,这家企业没几天就整理出了11个棘手的企业用工难题,提前半个月就流转到了刘忠海的手里。例如,公司规定迟到一次扣200元,是否合法?丧假可以分开休吗?
刘忠海收到咨询问题,即使胸有成竹,也丝毫不敢怠慢,他赶忙拿出那些已略显陈旧的劳动人事书籍和报刊,仔细翻阅确认,希望尽可能把每一个咨询问题与法条、典型案例一一对应起来,让需求企业带着问题来,载着满意走。
勤于钻研、细致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刘忠海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已具备扎实的劳动法律基础,但劳动政策更新变化却很快,刘忠海会定期浏览人力保障部门官网上的政策信息和"劳动法库"上的法院判决,每月《劳动报》上的劳动维权专栏他更是一期不落。在一次企业法治沙龙活动上,有企业当面向他咨询企业员工是否享有探亲假的问题,刘忠海张口即来,并搬出了1981年的国务院法规,"《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对探亲假的适用范围有明确规定,民营企业不在规定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决定。"足可见功底之深。
为民服务的"微阵地"
凡刘忠海服务过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成了他微信中的咨询常客,在他们看来,这位老法师专业、热情、耐心、细致,会毫不保留地把所知所学倾囊相授,很少有问题能难倒他,是法律服务"零距离""为群众办实事"的最佳实践者。即使平日要投身于忙碌的人民调解工作,但刘忠海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或电话为咨询企业答疑解惑,在他看来,有很多企业会等到问题来了才去被动应对,与其如此,不如采取前置性防范的思路,直接通过他这条绿色通道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提前规避掉。
矛盾化解的"排雷兵"
刘忠海有一双勤快的腿,他通过微信与辖区内30余家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这都是他辛苦扫楼的成果和回报。有时候在扫楼排摸服务需求和矛盾线索的过程中,有的企业会抛来正在发生的用工方面的困扰,他顺便就给处理了。
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刘忠海与工作站的同事们更是跑遍了四平的各个园区、商圈和楼宇,询问企业负责人关于疫情期间员工复工及工资发放情况,现场解答企业提出的法律问题,对于发现的可能发生矛盾纠纷的企业,细心研判"矛盾症结"并及时介入,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有效避免了可能爆发的"矛盾升级战"。
去年,刘忠海通过多次排摸走访发现问题苗头后,运用专业知识亲自制定调解的一人一方案,成功化解了涉及46人的疫情后企业裁员事件,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被上观新闻、上海法治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双减"政策实施后,刘忠海又一次主动承担起教培机构纠纷排查的任务,骑着他的自行车,拿着笔记本,一家家机构的跑。像往常一样,每次排摸前,他都做足了功课,并根据风险程度给每一家都标了颜色,问什么,怎么问,哪些是易爆点,刘忠海心里早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