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
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
邬达克纪念馆
地址:长宁区番禺路129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30
邬达克之于上海,正如高迪之于巴塞罗那。从上海国际饭店到大光明影院,从武康大楼到中西女熟旧址。他在上海的三十年间,为上海留下了近百幢建筑,成为一座城市最著名的建筑名片。而在长宁区番禺路129号的故居,是他亲自操刀设计的一幢三层英式别墅,在这里隐藏着建筑师生活的点点滴滴。
邬达克纪念馆
近日,上海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建筑可阅读”画信展开幕暨历史人文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在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举行。纪 录片总导演陈庆携主创团队郑重发布“寻人启事”,邀请上海市民,一起来回答这些历史和时代留给这座城市的问题。征求与该片有关的线索:曾经在邬达克设计的 洋房和公寓中居住过的人;祖辈参与过与邬达克同时代老建筑设计和营造的人…而从修缮邬达克旧居开始,由“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生发的故事,也是纪录片的 重要素材。
纪录片《邬达克》开机仪式
“建筑遗产是上海得天独厚、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是上海‘城市阅读’的好读本,更是增强我们全球叙事能力的好载体。”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邬 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说。2015年,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里,市民们捧着主办方特别印制的“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分布地图”到邬达克纪念馆敲章留 念,随后,“此处是吾乡”城市记忆与乡愁摄影邀请展、“城市记忆艺术展”、“当3D遇上邬达克建筑”影像展、寄给邬达克的画信展,陆续在这幢英国都铎风格 的乡村别墅里举办。一场场讲座、论坛、读书分享会,以及情景慕课、科普课件等新形式,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市民。
87幅来自普通市民的画作一起组成了“建筑可阅读”画信展,现于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旧居展出。
“建筑可阅读”画信展
“这幅画是我画的!”刘墨诚唤来小伙伴,这是一幅水墨画的武康大楼。
部分展出画作
这些画作的作者年龄下至6岁,上至72岁,用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的话来说,从一幅幅作品的色彩与线条里,可以品读到当代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珍爱和保护传承的担当。
邬达克的建筑一直在,为什么今天成了“网红”?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是最早研究邬达克的学者之一。在伍江看来,这是城市发展过程 中,建筑文化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回应,也离不开众多热爱这座城市的热心人的推广。“邬达克是谈论上海近代建筑历史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但形成今天 上海建筑文化的实际上有一批人。是上海的包容和开放,让它成为全世界建筑师的舞台。邬达克以他的文化自觉,为上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也是幸运的,遇 到了上海这座城市、这片热土。很多外国朋友问我,邬达克到底是哪国人?我说,这不重要,关键他是上海人。”伍江说,建筑不仅是用来“打卡”的,更是人们生 活的空间与精神的家园,不光是舞台的布置,更是生活的场景,“希望更多人以主角的态度看待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让它们从照片中走出来,新的故事不断发生、 延续,成为城市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座城市的建筑文脉才能永续。”
活动导览
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
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是我们与热诚的市民朋友再次共话与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深厚情缘的平台,又是我们与文化月告别的最后一届。 疫情之下,文化月内容与呈现形式有延续也有创新,延续了往届展览贯穿始终,减少了每个周末一定都有人员聚集的讲座或论坛,增添了老师带领写生、邬达克建筑 骑行这类户外活动,开发的系列“阅读上海 阅读邬达克建筑”科普课件将在文化月期间上线发布并举办研讨会,让因人数限制不能来现场听讲或观影的市民朋友,可以在家里、在手机端方便视听。因为是最后 一届,我们还将创新出品文化月的纪念NFT,赠与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文化月的嘉宾和市民朋友。创新科技与城市文化融合,让科技助力城市历史文化的更大传承、更广传播。
本次文化月由邬达克纪念馆、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举办,活动时间至12月26日。
邬达克纪念馆公众号
电话:021-62309166
邮箱:public@hudecgard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