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笛箫、传统曲艺,甚至是一场国风服装秀,诸多精彩的展演未来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静安区的公园绿地。
近日,“公共文化校地共建基地”揭牌仪式在静安公园“八景园”举行,静安区人民政府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同开启静安区公园主题功能拓展全面战略合作的帷幕。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周海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上海市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李蔚,静安区政府副区长李震,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伟令参加揭牌仪式。
精彩展演先睹为快
师生同台亮相仪式现场
在揭牌仪式上,来自上戏的师生代表提前为大家“剧透”了未来将陆续与大家见面的奏唱演出。
现场,最先打头阵的是古筝,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被称为五千年文化,三千年琴韵中的“众乐之王”。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伍洋教授用古筝独奏了一支经典红色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琴瑟之后还有曲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带来了昆曲《牡丹亭·寻梦》【江儿水】。共同参演的还有扮演“杜丽娘”一角的学校昆剧表演班学生谈菲儿、笛箫演奏翟新辰老师,以及特邀演出嘉宾小提琴家王棠萍老师。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列为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昆曲艺术与不同的器乐共鸣,并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师生同台、中西合璧,在静安这片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中,更加凸显“公共文化校地共建基地”的意义和魅力。
文化艺术深度融合
学校公园打造实践基地
公共文化校地共建以静安公园为主基地,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的人才资源和品牌优势,在艺术与绿化的跨界交流、学术的横向联结、艺术专业实践的框架体系研究中,全面推进静安区公园主题功能拓展战略合作,开创静安区公园与戏曲、戏剧、影视等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在公园主体功能拓展的工作新局面中,助力打造集文化艺术体验、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品质城区环境。
静安公园是离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最近的一座公园,而上戏与静安区的这项合作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学校也将与静安区一同拓展合作内容,进一步将静安公园打造成为“城市文化交互平台及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推动戏剧艺术与公园公共空间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写生拍摄、布展演出、公益志愿等于一体的实践基地。
《着色·追梦》首展预告
优秀作品承载二十春秋
揭牌仪式的最后,即将在静安公园开幕的《着色·追梦》艺术人物造型展以预告的形式提前亮相。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品牌项目“着色·追梦”艺术造型展示,所有作品都由学生设计和制作,将传统与创新、戏剧与生活、景园与展演相结合。
2002年起,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服化专业在徐家华教授的带领下,以“着色”为名、以主题设计为目的、以项目制结合教学,训练学生用独特的形、色、材表达创意构思,每年展演一台创意造型秀。
2016年,“着色项目制教学”开始回归戏剧,以造型美学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在经典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挖掘守正之源泉、聚焦设计素材,对人性、情感、生命开展深层思考,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历练的紧密关系,尝试以新视野阅览艺术创作空间,掌握人物造型新理念以及最前沿的创作方式与表现技巧。
“着色项目制教学”逐渐成为同类高校、同类专业示范。曾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化妆设计创作与体现》课程2019年获国家一流课程,2021年获首届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学生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20余件作品入选“俄罗斯21世纪创意戏剧服装展”。
即将在静安公园面向公众开放的《着色·追梦》艺术人物造型展,是“着色”20年历程的回顾展,也是上戏服化设计专业历届优秀作品、教学成果的展示,是上戏对人才培养创新续建的思考。
作为此次“公共文化校地共建基地”项目的首展,《着色·追梦》展演空间设计以“静”和“安”为寓意,以影像、实物形式展出的“着色”作品在静安公园的园区中融园景、艺术于一体,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艺术享受,打造多元的公园文化生态环境。
共建基地的成立,旨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公园与文化、音乐、影视、戏曲、新媒体、红色资源等元素有机融合,构建“公园+”和“+公园”相融合的公园城市体系。
据了解,共建基地成立后,静安公园还将上演一场奇幻华美的昆曲表演和一场节奏感十足的爵士表演《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