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阅读者|沉默不语的平凡世相
2018年7月9日 13:28

  余华的小说,《兄弟》也好,《许三多卖血记》也罢,都在认真观察这个时代,不摆大道理,不故弄玄虚,有另一种姿态。

  第一次拿起《兄弟》的时候,我还在上大二;释卷之后久久不能释怀,想了很久,我看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说漫不经心也好,雄心勃勃也好,我觉得这种波澜不惊、却又暗潮汹涌的写作态度,是另一把开启时代大门的钥匙。上下两册的书,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之外,营造这样绵长氛围的,同样离不开余华写作的主题和关怀。

  书里有对于市井生活、日常生活的关注,也有决裂于背后的大事件、大历史。通常对于文革背景下人物和故事的写作,作家们往往不免于苦大仇深的心态,可以加强悲剧性和戏剧性。但是,《兄弟》写人物情态却如细水长流、点到即止,他们拒绝被读者融入到脉络血液里,而展示出的大抵也只是一种平凡世相。

  于是我找回了熟悉的感动,或许这才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式小说,市井人情,无情批斗,时代洪流,个体浮沉,一个接一个的流水席。而琐碎的日常、亲人被迫害致死之后深深的无力感,仿佛深入人的心脏深处揪了一把。我们的视角就像电影《海上花》的镜头,在每个人脸上切换。它为文革那段历史的叙事继承又开启了一种写作可能,让世情小说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不仅如此,它的语言也在试图消解正常叙事,像盛夏夜晚,在村头的榕树底下,一个老人摇着蒲扇给你讲过去的故事,风格浑然。

  在叙述中,作者自始自终像是一个冷静而含蓄的外在旁观者,绵绵细语只留给读者自行咀嚼。恰如元稹的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的确,它就是这样一部絮絮的市井世俗小说,也是一部沉重的肩负使命和时代责任的小说。你可以看到,宋凡平重组家庭之后,是多么憨厚老实、温文尔雅,被抓后教两个孩子如何使用古人的筷子,在忍受了红卫兵的暴打之后依然遵守承诺带他们去看海,在最后惨死时卷外的我是多么无能为力;你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李光头和宋钢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也许人物反转的命运会让我们觉得别扭与不甘,有文化有志气有人品的宋钢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但是真正的人生,就是这样。人至最后便归根本,从古到今,不可能另有答案。《兄弟》展现出来也是人生间这种必然的和矛盾的悲。一段段小人物的故事背后,讲得有荤有素,也不免飘零衰落。开始你以为人是一棵树,其实,时代的车轮开过来了,人只是一片树叶,到了秋天,就落下来了,化为泥土的一部分。

  故事从随便一个家庭的平淡生活里开始,又在随便一个国家巨变的日子里下落不明。你可以只看一个家庭如何从破碎走向幸福再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你也可以看文革的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沉浮起落。李光头和宋钢这些人都离我们远去了,生活还在继续,熙熙攘攘的人群,仰天长叹,努力生活,而咽到肚子里沉默不语的一切声音,都还在继续。

选稿:蒋昕婕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