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阅读者|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2018年7月30日 10:06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但物质财富的累积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幸福感,人们在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果一生要读一本启迪心灵的书,我会推荐《人生的智慧》。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年作品,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叔本华把他对世界深邃而本质的认识,运用到对世俗生活的阐述上,谈论了幸福感、金钱、名誉、为人处世等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内容非常实用和贴近生活,也为人们寻找真正的幸福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钥匙”。整体上,这本书深入浅出解读阐释,主题突出,说理透彻,文风清新,读起来催人奋进,是开启人生智慧之门、幸福之门的精彩之作。

  主题突出,立足哲学谈幸福。本书开篇指出“这本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围绕这个主题,叔本华放弃了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是从更加平常、实用的角度讨论了哲学意义上的“幸福论”。个人认为内容上有两大特点。第一,论述非常系统。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认知幸福生活的框架,认为普通人的命运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即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东西)、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即物质财富)、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如名誉、地位和声望),并从这三方面抽丝剥茧般揭开了“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叔本华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享受精神的乐趣是第一位,最高贵的快乐源泉藏于自身,因此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充分利用和享受自身的个性、不断丰富精神思想是最高阶的幸福,其次才是物质财富带来的乐趣,而“人所展现的表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忧心、烦恼、操劳、嫉妒和憎恨的根源。第二,观点具有很深厚的哲学底蕴。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一般的书籍会更多从现实生活或具体事例中,去总结和论证观点。而本书中,叔本华更倾向于结合自己庞大而精深的哲学理论,在总结提炼过往哲学家(如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对“人的幸福”阐述的基础上,从最本质、最底层的思维层面探讨幸福的来源,注重抽象的思维论证,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可以说这是本通俗的哲学著作,但没有叔本华的其他哲学著作那样复杂的推理,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世界观之上的直白人生经验。同时,本书还给出了一些为人处世的建议和格言,探讨了人生少年、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特征以及对幸福的追求,也非常具有特色。

  说理透彻,用精彩的语言讲清大道理。作为一本优秀的通俗哲学读物,《人生的智慧》紧贴生活实际,善于运用形象具体的事例解释疑惑、阐发理论,用精彩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把大道理讲得很生动。比如,叔本华认为,“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远离其中一端时,也就更接近另一端,我们的生活就是在两者当中或强或弱地摇摆。人类的无聊源自内在的空虚,内在的空虚又以痛苦结尾,而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越丰富,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比如,叔本华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不要只是计划和考虑未来,或者一味沉湎于对往事的回想,永远不要忘记: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告诫人们不要太迷恋物质财富,“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感觉越渴。”再比如,叔本华在论述人生的各个阶段时,认为“生命开始之初,生活是漫长无尽的将来;生命将终之刻,生活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因为我们将所有无关紧要和不愉快的事情都从我们的记忆中筛掉了,所以回忆只是人生的一小部门,而人生就显得短暂了。我们学到的东西要温习,过去了的事情需要回想,只有这样,这两者才不至于慢慢沉默于遗忘的深谷。”

  读书,像一个视频端口,让我们能够观看世界的千奇百怪,阅历世间的千姿百态。读完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个人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生活,是一场体悟,人生的智慧就是认识自己、爱上自己、运用自己,用丰富的精神思想和灵敏的感官触觉去品味生活的每个细节,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此外,这本书文风清新,翻译得体,语言冷峻优雅、金句连连,充满了智慧和哲理,读起来犹如春风拂面、温暖人心,值得精读和反复咀嚼,相信很多人都会喜欢上它的!

选稿:蒋昕婕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陈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