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海纳百川 文化之申”上海市民修身系列讲座(五)
2018年8月28日 16:57

  

  市民修身系列讲座是上海推进市民修身行动、倡导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项目。8月28日下午,“海纳百川文化之申——上海城市符号与城市精神”市民修身系列讲座之第五讲在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向广大市民讲述了“上海民俗文化的人文特征”。

  本场活动由上海市文明办、普陀区文明委主办,普陀区文明办、真如镇街道文明委、融书房和广传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民俗文化爱好者、市民群众踊跃参加。

  

  主讲人仲富兰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论广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民俗文化研究通信》主编,民俗学家、新闻评论家,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中华风俗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等。

  上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根据仲教授的介绍,晚清以来的文人都称上海的得名是从“海上”名称而来,1962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撰文否定此说。谭先生认为“上海”的得名源自于吴淞江支流之一的“上海浦”,与“放洋海上”无关。

  据史料记载,吴淞江南岸有一个支流,称作“上海浦”(在今十六铺、小东门至外滩这一段),与上海浦相对着,北岸有个浦,也是原吴淞江北岸的支流之一,叫“下海浦”(在今虹口区东南部)。

  上海是怎么变成城市的?

  众所周知,上海本是小渔村。这里的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下海庙至今还供奉着当时渔民们祭拜的妈祖像。上海真正从渔村转型为城市是在宋朝。据谭其骧教授考证,宋代的时候,上海地区还是人少地多。上海务的设立(推测在今黄浦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的东北侧),标志着上海从一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自然村落,向有商业活动和官方税务机构的集市转变,是上海城市开始萌芽的第一个转折点。

  到了宋元之际,上海已以巨镇相称,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松江府知府仆散翰文以华亭县地大户多,民物繁庶难理为由,向中央政府提议析置上海县。次年,朝廷批准了这个建议,析华亭县东北的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地置上海县,县治就在宋代的上海务。

  上海是如何成为远东闻名的经济中心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48年),政府开放海禁,次年又设立江海关,由此上海的航运业得到空前发展。上海逐步形成内河航运、长江航运、南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多渠道航线,成为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吞吐港,也成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聚集在上海港的船舶最多时可达3000多艘。

  随着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陆续在上海创办了一批近代“国有”企业,如江南招商局、制造局、机器织布局、电报分局等。其中缫丝、卷烟、棉纺织、面粉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

  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在企业数量、工厂管理、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在全国确立了领先地位,新的工业门类不断拓展。此时,上海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伴随着经济发展,上海一度成为远东的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上海人文特征与人文精神有何特色?

  航运带动商业发展,发达的商业又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企业、文化涌入这座城市。那么不同文化的融合,又赋予上海怎样的人文特征与人文精神呢?仲教授从衣饰、饮食、居住、出行四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其中尤以“吃”最为生动。

  上海方言中有“吃得开”一说,是指头脑活络,精明能干,办事麻利,含有处事很有办法的意思。

  这种意思与“吃”联系在一起,真是意味深长,既说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又形象地概括了上海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吃得开”。比较近百年间中西文化在上海的交流与撞击,“食在上海”,绝非虚言。“吃得开”这三个字,反映了上海饮食文化从口味、层次到标准、习俗,都呈现开放流畅的概念。

  放眼如今的上海滩,就“吃”这一块,实属:海纳百川。上海独特的历史遭遇和地理条件及由此形成的硕大的饮食消费市场,不仅给京、广、川、扬、潮、闽、苏、杭、鲁、豫、徽、湘等所谓八大菜系十六帮别和风味各异的西洋菜、东洋菜都能在上海滩上安家落户创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也为上海人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在频繁交融中形成特色风貌构成了客观条件。

  再如“住”。石库门是极具海派特色的建筑,最早诞生于19世纪中叶,它兼容并蓄了欧洲联排式住宅的毗连形式和江南民居风火墙围起的院落格局。这些熟悉的空间形态,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成了上海地缘文化的精彩的符号。

  在石库门里面发生的事、居住的人真正体现这个城市人天才想象力和创造性,体现海纳百川兼容性的是石库门,石库门是上海地域文化的空间对应物。石库门,是上海市民生活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

  伴随着主讲人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讲座,以及真如古朴典雅、浓厚的文化氛围,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地民俗民风,让市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修身养德、提升素养。

选稿:蒋昕婕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