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精彩故事丨陆家嘴的变化,就是我笔下的素材
2020年8月11日 10:21

  ■上海作家 滕肖澜

  ■解放日报记者 施晨露采访整理

  “花园石桥路1号”,我的小说里常常写到这个地址。我是“70后”,知青子女,在外婆家长大,十岁前就住在“花园石桥路1号”门牌的弄堂里。外婆家动迁搬离后,我问长辈,小时候的外婆家,到底在哪里?长辈指着金茂大厦附近说,喏,就在这里。

  花园石桥路,这条不算太长的小马路,现在是陆家嘴金融城的核心区域,马路两侧密布着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我写过一部小说《城中之城》,说的就是陆家嘴金融城的故事。为了让小说触及的行业内容更专业,我到陆家嘴的银行蹲点了两个月,又回到了童年曾经无数次走过的地方。

   童年的弄堂是什么样的呢?当时,马路窄、空间小,小孩子的活动区域基本就在家附近一公里之内。依稀记得,弄堂里有个天井,每户出来都要经过,邻居间闲话 日常,大多在那里。洗晒、倒马桶、晾腌制的香肠腊肉,也在那里。离家100米有个小卖部,再过去是劳动剧场,有个小电影院。很小的时候,我就自己一个人带 着零花钱去看电影,好像从没担心过会走丢。再远一些是浦东公园,那是孩子们的天堂,公园里的“宇宙飞船”,在孩子的眼中是非常刺激的。现在,这些景象已经 找不到了,陆家嘴处处是耸立的摩天大楼。

  我生在浦东,长在浦东,成年后也一直在浦东生活,亲历变化,除了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也会不自觉 地将其融入写作中。我的作品几乎都和上海、浦东有关。我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 望、一种精神。我希望能为所有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回来的老上海人,为了留在这片土地而不断努力播洒汗水的新上海人,写出 这种感觉。

  2008年,我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城里的月光》,从一对年轻夫妇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经历写起,考托福、炒股、下岗、重寻出路……这些故事、这些细节,不仅是小说人物个体的人生历程,也是我们脚下这座城市在时代更迭中历历在目的变迁和发展。

  我曾在浦东国际机场工作过10多年,担任飞机载重平衡员,为每架飞机计算每个位置可装载的行李、货物的重量,绘制平衡图。后来便有了小说《乘风》,围绕浦东机场一家航空代理公司的生存发展,刻画两代机场人的内心世界与职业成长。

  去年,我在《收获》长篇专号冬卷发表了第四部长篇小说《心居》,讲的是和房子有关的事。落笔时,原本没有明确写的是浦东,写着写着才发现,小说里的楼盘、小区,越来越像自己曾经关注的地方、散步时经过的地方、朋友提及的地方。

   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周末或放假时,舅舅阿姨带我出去玩。那时,浦东人去浦西,叫“去上海”,要坐轮渡。宽阔的江面,四面八方来的风,在轮渡上举目而 得的风景和感受,对年幼的我来说,是极为深刻而震撼的印象。令我惊喜的是,最近几年,我重新在城市中发现了这种凭江临风的开阔感。我和家人常常会去全线贯 通后的浦东滨江沿岸,骑行、散步。倘若在这些地点造商业设施,一线江景,可以想见会有多么受欢迎。可政府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它建成公共空间,让广大百姓不 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一览无余的滨江美景。每逢有外地朋友来上海,我都会推荐他们去感受一下,这座城市是如何把滨江的黄金位置毫无保留地给了市民。

  这座城市时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变化,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时时刻刻都有新生事物正在诞生。对写作者而言,只要走近、真正去了解,会产生很多创作欲望和冲动。上海是个大宝藏,身边的变化,就是我笔下的素材。写好这座城市的当下,写出小日子里的大味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滕肖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