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典型人物"层出不穷 上海的这个区悄然出现了"好人现象"
2017年5月2日 10:33

  几天前,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在北京举行,上海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宣传服务项目不仅入选,还被评为了“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我仅是完成了一次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比起那些多年坚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其实非常微小。”代表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宣传服务队赴京领奖的王兰,是金山区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图片说明:金山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团队。

  王兰说,自己是在2004年11月2日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当时,金山区红十字工作人员去探望时送上了一笔慰问金。5年后的11月2日,她将这笔慰问金原封不动地捐给了人道救助基金,并在她每年的捐献纪念日当天向基金会捐出一笔爱心款。

  “简单的付出,让他人重燃生命的希望!简单的付出,让我享受简单的快乐。”王兰的话语朴实而简单。

  实际上,从2002年8月8日,金山区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朱刚与一位患者配对成功开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8位金山人,无私地将“生命的种子”捐出。

  每一位捐献者的故事,详细说来都令人动容。

  40岁的潘卫忠,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储运分公司职工。当时,他体型偏胖,但为确保最佳捐献效果,他坚持锻炼,节制饮食,硬是在4个月内减肥11公斤。

  而张堰镇劳动事务中心职员成娜红则相反,由于体型较瘦小,在获知自己与一名患者配对成功后就开始“增肥”,最终把体重从不到45公斤增加到50公斤。

  对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上海石化职工毛俊来说,快乐,除了娶妻生子,还有助人为乐。“41岁那年,所有的幸运一股脑儿地降临到我的头上!”2010年那年,娶得贤妻的同时,毛俊也完成了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心愿。第二年,怀孕3个月的妻子带着肚子里的宝宝一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如今,他除了把爱给妻儿,还把更多时间放在志愿服务上……

  截至目前,金山区共有6700余名志愿者加入到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与此同时,金山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配对有效率及捐献成功率双双位于上海前列。

  其实,这并不是个案。朱泾镇的爱心助老送餐志愿服务项目,也荣获了2016年上海市十大群众最喜爱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朱泾镇,每逢周一至周五,无论阴晴雨雪,志愿者都准时为200多名有送餐需求的老人上门送餐,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用到卫生、新鲜、有营养的饭菜,解决了高龄老人吃饭难的问题。

  据统计,在金山区这片孕育着“好人”文化的土壤之上,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人数81021名,注册团体共914个,志愿服务项目2167个,服务总时长已达702631小时……可以说,金山“好人现象”正蔚然成风。

  图片说明:2016年第二季度金山好人发布仪式

  图片说明:吴永祥(2015年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比如,曾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的龚建强家庭,近期就成为了沪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龚建强用14年的呵护唤醒了重度脑瘫的妻子,诠释了一个男人的责任和担当。妻子叶红则用自己的顽强和努力一起创造了这个家庭的奇迹。在龚建强的悉心照顾下,叶红终于渐渐康复,已能简单表达和自主行走,生活也能基本自理,2011年还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图片说明:全国文明家庭——龚建强家庭

  再如,“感动上海”十大人物之一的蔡蕴敏,其故事也广为传播。作为上海屈指可数的国际造口师之一,蔡蕴敏20多年如一日,以高超的技艺和仁爱之心,缓解患者肌体的病痛、抚慰着患者柔弱的心灵,践行着“一定要让病人活得有尊严”的承诺。如今,在金山对口支援的普洱市,蔡蕴敏在帮扶过程中带出的学生彭德蕊,也成长为了一名国际造口师。


  图片说明:蔡蕴敏(2015年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提名奖)

  “提起蔡蕴敏老师,凡是接触过她的医生、护士以及患者,无不满怀感动。”彭德蕊说,之前,蔡蕴敏到普洱进行帮教时,连口罩都不戴,就俯下身子去为患者检查伤口,让大家感动不已。她至今还清晰地记着,当年,蔡蕴敏在普洱市第一人民医院六楼会议室的那堂讲座,原本只能容纳260人的会议室,竟一下子涌来了400多名护士,许多人本已下班也不愿离开,将课堂内挤得水泄不通,很多人只能坐在地上听课。

  近年来,上海市金山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先进典型人物的挖掘和培树,先后涌现出了“感动上海十大人物”蔡蕴敏、投身乡村艺术教育50载的吴永祥、全国最美法官彭文忠、舍己救人英勇献身的陈海鸣、全国基层干部的榜样蒋永华……

  更让人感动的是,做好事、做好人,并不仅仅是这些典型人物的事。

  如今,“日行一善”已在金山成为常态。在廊下镇,“善行日志”已坚持了五个年头,那些摆在村头的一本本善行日志,写满了点点滴滴的凡人善举。

  来到廊下镇,我们可以看到,山塘村姚家宅的朱桂芳,正在自家“家庭茶馆”里,为来聊天的村民准备免费的茶水和瓜子;中华村一位阿姨,自己每天去菜场买菜时,都不忘顺便帮村里一位高龄独居老人买菜;而景展家园1号楼的一位老阿婆,把自家地里的蔬菜采摘后拣好,再分袋装好,挂在每户邻居的门上……

选稿:梅雅莉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