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团队虽然为机场服务,却是机场“不希望用到”的人。每当大客流节假日、大雾台风天来临时,他们都需要时刻战备,保障机场安全。保障的功底,就来自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
听见同事介绍起自己的荣誉,管昌盛、吴玉德难为情地捂着脸,全然没有平时冲锋陷阵的硬汉模样。1991年出生的吴玉德,是一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而年满31岁的管昌盛,也刚刚获得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
“得奖是因为训练成绩还可以。”吴玉德操着一口山东话说。作为机场消防员,他们要负责浦东机场航空器应急救援、残损航空器顶升、搬移以及建筑物火灾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灾。
很多人觉得,这支团队虽然为机场服务,却是机场“不希望用到”的人。实际上,每当大客流节假日、大雾台风天来临时,他们都需要时刻战备,保障机场安全。保障的功底,就来自日复一日、几乎全年无休、枯燥的训练。
总有一根弦绷在那
机场消防有自己的特殊性,航空器的救援黄金逃生时间只有90秒,所以航空器灭火救援行动从源头上就特别强调“快”字。
“从拉响警铃,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到消防车的后轮出库不能超过1分钟。”作为副中队长,管昌盛对团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和成员们一起进行着全方位无死角的训练,甚至在营区远端最不利点和凌晨熟睡最不利时间拉响警铃,一遍遍重复训练并分析每个队员的问题。
国际民航组织要求消防员到达现场后一分钟内控制90%的火势,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消防员在训练时不断抠动作细节。“沿六米拉梯登高铺设”是一个看似简单至极的项目,但从起梯、竖梯到爬梯入窗,每一个细节每
一个动作,吴玉德都反复练习,熟悉每一个梯档,打磨每一个动作。膝盖被梯档划破了,他就偷偷用护膝遮住伤口坚持训练。66斤的拉梯在吴玉德手中从最初的沉重逐渐变得轻盈灵活。去年6到10月,为了备战全国民航消防员技能大赛,他每天冒着高达40多度的机坪温度刻苦训练,硬是穿破了3双训练鞋。
“反复再反复就是为了形成肌肉记忆,只有这样,真用到我们的时候才不会掉队。”入行7年的吴玉德一点都不厌倦这样辛苦的训练,反而每天琢磨着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反应速度更快。七年来,他已经取得了八个集体项目第一的好成绩,并被被全国民航授予“金牌员工”和“民航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每当节假日和汛期来临,管昌盛和吴玉德们脑袋里的弦绷得紧紧的。有一年,上海发布了台风预警,为了防范风险、快速达到机场,他们穿戴着专业消防服在机场内不眠不休地待命了48小时。
为成功营救掌握得多一点
入行时,管昌盛和吴玉德分别只有18岁和20岁的年纪,团队35人入行时大多和他们一样年轻。虽然学历不高,但这群硬汉们在训练中慢慢摸索和积累,对机场路线和航空器构造的了解,不亚于一名机场内的工作人员。
2009年11月28日,津巴布韦货机在浦东机场起飞时冲出跑道,飞机解体起火,事故现场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管昌盛带领首批消防车辆选择最快捷的路线、用最短的时间冲向火场,成功实施了灭火施救,及时营救出4名惊魂未定的外籍机组成员。今年春节前夕,一名在候机楼的10岁小男孩手指卡在轴承滑轮中无法取出,手指已经肿涨和发紫。管昌盛也和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救助,配合润滑油,采用“绳线缠绕法”,终于将小男孩的手指取出,成功保住了孩子的手指。
火速救援离不开扎实的知识沉淀。其实,机场消防管理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但是厚厚的书本生硬难记。管昌盛想了个法子,把书本做成生动活泼的PPT。他和队员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内,制作完成了包括《航空器发动机火灾应急救援预案》在内的PPT教学预案20多篇,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管昌盛觉得,多掌握一点,就能“挤出更多救人的时间”。
把消防安全知识推广出去
管昌盛和吴玉德有个共同的愿望:要把消防安全知识推广出去。尽管一年到头,能够休假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他们还是在忙碌的日常训练中抽时间组织公益活动。
随着机场周边社区的发展,越来越多配套学校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嗅到了这个趋势,管昌盛便成立了公益小组,在浦东新区东港幼儿园,东港小学、民办博爱小学、川沙幼儿园华夏部、上海兰生复旦中学等学校进行现场授课、技能辅导、模拟演习,累计至今共有900多在校师生参与。去年11月,川沙幼儿园130多名师生和家长到大队基地参观,吴玉德从活动策划到具体实施全程主动参加,忙前忙后,给孩子们介绍各式消防车,展示消防水枪,还在“初期火灾灭火展示区”手把手教家长们使用灭火器材,3个多小时的活动,处处都是吴玉德的身影,孩子们亲切地喊他“笑得憨憨的消防员叔叔”。
这两年,大队一共开展了9次“红色消防进校园”,“消防安全在身边”活动22次,接待学校参观6次,这两个山东小伙几乎从未缺席。“对消防员而言,要锻炼出保护别人同时保护自己的能力,需要日复一日的训练。普通人也一样,只有常常接触消防安全知识,才能牢记于心。”管昌盛认为科普机场消防员工作职责的一部分。
谈起吃过的那些苦,管昌盛和吴玉德说得风轻云淡,而且还觉得“有些矫情”。“这是我的工作,做好是分内的职责,这些苦早就习惯了。”管昌盛和吴玉德都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干不动”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