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发布《阅读建筑——城市历史漫步地图》,各路媒体踊跃报道,引发市民朋友极大兴趣。我们特地请来知名作家孙甘露、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童明、知名设计师俞挺、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黄浦区文保所所长王娟、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与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一起就城市建筑与历史人文话题作深入探讨。
城市历史漫步地图
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介绍工作背景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城市的记忆,对于我们现在社区的更新、社区的凝聚是很有价值的。从去年11月开始,南京东路街道着手计划将老房子、老弄堂以二维码的方式展现出来,从搜集资料、设计排版、双语界面到最终的呈现形式,都是尝试和探索的过程。街道计划为50个建筑制作二维码,其中最重要的十个历史建筑已经完成并向社会发布。
市委强调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凝聚社区的人心。城市历史漫步地图和历史建筑故事二维码的制作,是南东街道营造人文社区的重要内容,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建筑,我们希望可以传播海派历史人文故事,传递改革创新的城市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嘉宾访谈
黄浦区文保所所长王娟
南京东路街道有50处全国及市级区级的文物建筑,25处上海市优秀建筑,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南京东路街道的"城市历史漫步地图"从文物保护的角度阐述以往的故事。在这份地图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线路来走读这些历史,或是地标建筑线路、红色足迹线路,或是青年文艺线路、经典建筑线路,又或者是非遗之旅线路,通过这幅地图让我们触摸历史年轮,感受城市温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童明
建筑无论在外表还是内涵都凝结着我们的历史。我们可以将一座建筑比喻成一块海绵,自从建造完之后,就在不断吸纳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历史的岁月和时光流经过程中,其上附着了各种各样故事,以及各种各样的传奇。这些信息和载体需要被阅读、被传承。城市是一艘盛满记忆的大船,如果我们把一个城市理解为更加多元、更加广阔的载体,那么身为这艘船上的一员,我们都是共同的。
此次我很荣幸能够受邀参与南京街道微更新的项目,把我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对于生活的理解,通过社区更新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普通市民,以及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这是个意义重大的工作。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
上海音乐厅并不是一个随时可以进入的场所,没有演出的时候它是关着的。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对她都是非常好奇和感兴趣的,经常有人围着我们这个建筑转,想了解想知道。二维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将来大家来到这里扫一扫就知道原来音乐厅有这么多故事。
上海音乐厅除了给上海市民提供优秀的音乐会,也有责任把这座建筑的传奇和历史一直传播下去。南京东路街道的"城市历史漫步地图"让上海音乐厅8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有了一个被阅读的窗口。让更多人在这里不仅能够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同时在走上80多年的台阶、抚摸长廊扶手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历史厚度。
知名作家孙甘露
南京东路街道在上海的中心零公里处,是上海之心。南京东路街道既是上海的门面,也是上海的底色,这里面有无数历史传奇。建筑是有记忆的,它把我们的历史传统和我们对未来的想象维系起来,给一个城市、一个街区塑造了一个共同体,让这座城市有了温度。通过阅读社区建筑能更好地把上海的历史、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黄浦人正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倡"静心阅读",这与上海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在上海人对文化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凝聚人心首先需要建立认同,让今天的人更好地理解昨天的传统。
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
南京东路街道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把历史建筑的资料和故事挖掘出来,用二维码的形式,做成铭牌直接挂在历史建筑的外面,只要扫一扫就能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这个工作虽然看上去小,但是意义却非常大。2010年的时候,我去了一趟墨尔本,当地在做弄堂文化节,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和二维码,老外搞了一个APP,扫一下,里面就有墨尔本的作家跟我讲弄堂的故事、建筑的故事,让我的墨尔本之行丰富了很多。没有想到,今天类似的功能,在上海居然实现了。并且阅读建筑是一个开放的端口,它是可以不停的被更新、被完善的,每一个扫二维码的人,如果你对于建筑有话想说,有记忆要分享,或者发现有些小谬误,都可以在公共邮箱中留言,这个非常有意思,她是一块活的,可以不断丰富的历史建筑铭牌,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设计师俞挺
南京东路街道这个区域的发展无论从饮食还是从建筑都体现了上海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就是海纳百川,融合之后再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本地文化。
上海人是来到这个城市或出生在这个城市,认可这个城市形成的文化、契约、精神、生活共识,并为这个生活共识创造出属于这个生活共识的新形势,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觉得我们的建筑设计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留在老房子里的人进行设计改造,让他们有尊严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