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圣心杯"医学科普大赛在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启动,本次大赛共吸引杨浦区中心医院30个医疗团队的科普作品参与。
随着比赛的进行,这场医学界的"综艺秀"改变着人们对医学科普的认识。医学不再是晦涩刻板的知识,它也可以通俗易懂;医生不再是表情严肃的高冷存在,他们也可以"说唱逗笑",生动幽默地解惑。
权威发声粉碎谣言
打呼噜就是睡得香吗?面对这个误区,五官科的"OSAHS妖驱妖记"用一部原创小品妙趣横生地澄清了"那些年你睡的假觉",向人们揭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危害。
职场女性穿高跟鞋患拇外翻疾病成为"职场白骨精的烦恼",主任医师黎晓华生动解说,通过康复锻炼和微创手术,可彻底消除困扰。
脑卒中4小时内是溶栓的最佳时机,而心源性猝死更凶险,4分钟内是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两部科普作品把现场观众带到了紧张、忙碌的急诊现场,专家权威的讲解、医护人员沉着冷静的判断和处置,令观众们纷纷举牌点赞。
人文情怀彰显温度
比赛现场,有笑声和掌声,也有情怀和感动。深受难言之隐困扰的"王阿姨"和"王伯伯"成了科普大赛中的"搞笑担当",王阿姨因为一大笑就"尿失禁",没法参加广场舞比赛,王伯伯则因为"便秘"四处求医。最终,他们在妇科、中医科、普外科和消化内科的团队协作诊疗中得到了帮助。
肾病俗称沉默的杀手,当感觉到不舒服时,肾已经失去了一半多的功能。"身处险境的‘肾’斗士"中,年轻的主治医生通过耐心讲解,打动了在场的观众。
据悉,大赛设立专家评审团和大众评审团,打分标准包括作品内容、表达形式、现场表现和效果等。最终,经过激烈角逐,神经内科、五官科等团队进入决赛。
医学科普也能"接地气"
可贵的不是名次,而是为了比赛,医务工作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付出的智慧与汗水。在前期准备中,他们换位思考,设计各种创意表现手法,只为让人们掌握自身健康的"金钥匙"。
杨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岳蕴华告诉记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平时工作中的亲身实践。"我们科室接诊最多的就是脑卒中患者,处理脑卒中就是与时间赛跑,必须在‘黄金4小时’内打通血管。"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受,神经内科团队自编自导了小品"与时间赛跑,拯救脑卒中",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市民充分了解,当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
杨浦区中心医院院长于德华表示,仅管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但医学科普可以很"接地气"。"如何把深奥的科学道理、疾病的治疗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是现代医务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起的职责。"
据悉,"健康促进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倡导的医院健康新理念。近年来,区中心医院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普工作,帮助市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图文来源:杨浦时报■记者毛信慧通讯员廖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