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董健(中)带教青年医师。赵立荣 摄
团队小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党支部,几十年如一日信守"以患者利益为根、医者仁术为本,努力解除患者痛苦"的郑重承诺,不断突破手术禁区、改良手术方式以造福病人;坚持20多年下乡开展医疗咨询和科普宣传,在抗震救灾、支边援外等重大任务中挺身而出,连续十多年获评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先进党支部
春节长假前夕的小年夜还安排了一台手术,为一名外地来沪的80多岁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开刀,大年初二又来到病区查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董健想的是,宁可自己辛苦些,也别让患者悬着心过春节。整个新春假期,他要求团队每一位党员确保手机通畅,以便病人有问题可及时找到医生。
从医30多年,为了解除病人痛苦,董健带领团队挑战脊柱外科难度最高的手术———脊椎肿瘤整体切除术,在国际上确立了领先地位;为了降低病人的手术风险和费用,团队研发改良医疗器械,并推进国产化生产;为了让病人更好地了解医学知识,他们编写科普读物,录制的"腰椎保健操"视频走红网络……
中山医院骨科共有44名医师,其中23名党员,他们常说,医生干的是技术活儿,但"我们治的是病痛,救的却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下不了台"手术挑战世界难度
有时候,医生为病人着想,就意味着"为难"自己。这种为难,有时是挑战更高难度的手术,有时是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董健说,作为医生,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有勇气承担责任、直面挑战。
全脊椎肿瘤整体(En-bloc)切除,曾是世界骨科有待攻破的堡垒之一———前有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因大出血而突发意外;后有脊髓神经,碰伤,病人将落下半身不遂;可如果将肿瘤切碎摘除或刮除,又容易引起转移复发。"医生随时都可能处在生死博弈的巨大压力之下。"董健说,研究探索更好的医疗技术,可以带来改变。十多年前,他带领团队向骨科临床技术前沿发起冲击。如今,他们已将单节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手术时间缩短到四小时,甚至不用输血,术后病人一般不需送重症监护室,切除两节、三节的手术已几成常规。
最多一次,他为一名患者成功切除了四节脊椎。董健回忆,2013年收治了一名曾两次手术两次复发的脊椎肿瘤病人,这台手术经历了意想不到的凶险:手术时发现病人肿瘤过大,并与胸前大血管粘连;超长时间输液,病人一度血压下降,麻醉师疾呼"顶不住";四节脊柱摘除后,肺部突然扩张压住了脊髓神经……这台手术在全脊椎肿瘤整体切除领域突破了禁区,也确立了中山医院骨科在该领域的翘楚地位。如今,我国大多数开展这项手术的医生,都曾在中山医院接受过培训。
让病人少开刀、不开刀,他们做强科研科普
在精进医术的同时,中山医院骨科团队不断改进医疗器械———让手术更高效、更省钱,为更多病患减少痛苦。最近,他们研发的新型脊柱椎间融合器正向产业化转化推进。这款器械采用全新骨科生物材料,能够在完成脊柱手术中稳定脊椎的任务后自然消融,避免了金属器械长期留置患者体内的弊端,还可让手术创伤更小。
从医年头越长,大家越来越感到,做一个好医生,绝不止于医术精湛———站在病人角度考虑,需要医者秉持仁心。在中山医院骨科党支部,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生,都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张贴在病房显眼处。
怎样才能让医患沟通更有效?支部组织委员李熙雷说,他们已坚持20余年深入长三角各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宣讲骨科健康知识。中山医院规定,每个科室每年要在"中山大讲堂"做一次健康讲座,而骨科一口气承揽下16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普季"。
骨科团队还着手编写腰椎间盘症科普小册子,并自费印制赠送给病人。"上医工未病",如何让腰椎亚健康人群找到简单易行又科学有效的预防方法?骨科团队编创了一套腰椎保健操并录制成视频"坐久了,腰还好吗?骨科主任教你做腰椎保健操"上网传播,没想到竟一炮打响、迅速蹿红。2014年,中山医院骨科成为国内首个因科普成绩突出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医生团队。
抗震援外关键时刻,党员站得出、支部做后盾
援疆、援藏、援外、抗震救灾,再艰巨的任务,中山医院骨科党支部总是毫不退缩、勇担重任。
在中山医院骨科党支部,董健一直强调,作为党员医生,我们的党性就是,在平时面对繁重的医疗工作时要敢于担当,在危急关头、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党支部是每一个冲锋在前的党员的坚实后盾。
2014年1月,骨科医生车武刚结束半年的云南支边,就主动请缨去摩洛哥医疗援外。派驻期间,他的妻子体检时发现腹部有肿块。党支部请来中山医院各科专家为车武妻子会诊,最后确诊恶性肿瘤可能性不大,不用紧急手术,让坚守在外的车武得以安心。
1999年,董健从云南省广南县参加医疗扶贫回沪后,便在党支部发起募捐,资助当地贫困学生。这一善举坚持了十余年,至今仍在延续。为此,党支部还专门设立了中山医院陈中伟希望奖学金。今年年初,董健带着自己的故事,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招生站台。"为医学院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太重要了,因为这事关医学发展的未来、事关更高水平落实‘病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