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和老洋房,川流不息的高架大桥和璀璨的夜景,浦江两岸的繁华展示着“大上海”的独特气质。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价值取向,与城市面貌相得益彰,同样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从硬件的环境建设,到公共秩序、人文精神,上海将文明城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为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以前我自己没注意过,原来树下会藏着一些烟头。”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的员工林怡薇对记者说。当天,她正和同事一起参加虹梅街道与园区企业共同举行的公益活动。200名白领志愿者分成13组,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捡拾公共绿地垃圾、摆放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到园区进行网格巡查,还有的来到华鑫置业科技园区种植养护林,为环保生态出一份力。
林怡薇感到,整洁的环境不单是环卫工人的职责,更在于每个人自觉地维护。“文明城市要人人从自己做起,把在家里、办公室里的干净习惯带到公共空间,这样城市也会更明亮可爱。”
近年来,上海着眼塑造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市民文明素质,针对高空抛物、车窗乱扔垃圾、不文明交通行为等,点面共抓、堵疏结合、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力量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交通文明为例,截至目前,参与文明示范路口、文明示范线路和文明示范商圈的志愿者已达115万人次。在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时段,全市约有15000名交通志愿者在路口开展交通违法劝阻工作。
城市居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同时,市民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城市“软实力”。
“过去我们注重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这是文明城市的基础。当前,我们更应注重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只有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上海城市的文明创建才能体现水平。”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明办主任潘敏说。
“十三五”期间,围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上海推出“市民修身行动”,推动500万市民参与各类主题培训,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气。
为把这项“务虚”的工作落到实处,上海深入实际,找准问题,努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拒绝“空对空”式的说教和纸上谈兵搞“花架子”。
嘉定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立足乡土人文的特质,嘉定以“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为主题,把公民道德建设和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居民生活,让礼乐教化启迪人心,发挥引领作用,贴近民心、深入社区。
走进南翔镇的檀园,花草树木映衬着曲折有致的长廊,这里不但是旅游景区,还是南翔“礼乐家园”家文化的示范点。借助这一特有的资源平台,南翔用传统文化的底蕴感染居民,滋养文明生活。
高静丽是土生土长的南翔人,她感到,南翔的“名片”如小笼包、檀园、古漪园等,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居民生活中去,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务工者,都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好的硬件设施,街道环境干净整洁,居民享受到了文明环境带来的好处,也更加有共同维护的意愿。”高静丽说。
嘉定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起,嘉定启动“市民文明礼仪培训工程”,对区内各行各业居民开展礼仪知识教育。如今,又成立了“市民修身讲师团”,12人的队伍中有来自社区的退休干部,有中小学在职教师,还有大学生社工。“讲师团”深入社区,从交通新规到楼道环境,为居民点滴宣讲,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成为生活中的文明行为。
与此同时,上海不断探索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增强市民践行文明行为的自觉性。近年来,上海积极推动社会广泛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公序良俗上升为法规制度,推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等各类规章的健全完善,并建立相关机制,拓展对不文明行为的约束方式。
“交通文明、生态文明、文明单位、市民素质等创建要素,都是构成文明城市总体格局的脉络分支。管理好这些分支,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这一终极目标。”潘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