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徐汇:让国粹舞台永远有掌声与喝彩
2018年2月6日 10:15

  WDCM上传图片

  上海京剧院优秀中青年演员正在表演《智取威虎山·胸有朝阳》。

  2月1日晚,上海京剧院与徐汇区龙华街道一起打造的2018"国粹好邻居"项目在西岸艺术中心启动。这个深扎基层多年的项目也引发了新的思考: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是仅仅在专业剧场等人来,还是主动出击,送文化到基层?上海京剧院已经用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国粹好邻居"项目最早是在2015年就诞生了。"国粹好邻居",顾名思义,"国粹"也就是上海京剧院,"好邻居"也就是上海京剧院周边的社区、单位和学校。2015年上海京剧院正式搬入天钥桥路国粹苑的新址,"国粹好邻居"紧接其后便启动了,成为了上海京剧院文化为民,送文化到基层的一个品牌。这等于是把上海京剧院和方圆数公里之内的人群紧密联系起来,为上京主动出击,送文化到基层搭建平台。

  在昨晚的2018年的"国粹好邻居"启动仪式上,台上是上海京剧院优秀中青年演员带来的《智取威虎山·胸有朝阳》、《十八罗汉收大鹏》等作品,台下则是徐汇滨江建设者代表,包括环卫工人、公司保安、协警和辅警的代表等等。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化走入民间的现场。观众中很多人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欣赏过国粹艺术,因为"国粹好邻居"项目将他们纳入到了"好邻居"的范畴,这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机会。观众反响很强烈。建设者单忠会说,平时京剧在他心目中是高大上的,但现在看来也是如此亲民,让他意犹未尽。

  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的方式,过去有过一些讨论。一些院团寄希望于通过大规模的集中宣传,让观众最后还是买票走入剧场,来感受艺术真正的魅力。这当然是一种方式。但是集中宣传的可持续性毕竟有限,人们的生活又是如此紧张,娱乐又是如此丰富,仅仅靠在专业剧场里坐等,未必会把那些潜在的观众都等来。还是要把文化"送下去",通过不断地深入基层,走入民间,在"精准普及"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才可能最后把观众请到剧场里来。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些年,戏曲普及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在专业剧场里表演普及,在社区,在学校和单位,也有很多表演的舞台。那里的人们可能不太走近专业剧场,但他们同样有接近文化的需要。戏曲普及和推广就要深入到这些社会基层,去发掘未来的观众。这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成熟的标志。

  应该说,"国粹好邻居"只是上海京剧院文化为民,送文化到基层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海京剧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一大批京剧名家和青年演职人员,化身"国粹使者",他们带着剧目下社区,到基层,播撒艺术的种子。在一些学校,很多孩子因为京剧院的送戏入校而对国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概有1500多名经过京剧院名家指导的高中生志愿者和青少年代表成为了"小京继人"(京剧艺术的传承人),这些学生带着刚刚学会的本领,又深入到各居民区,为居民、学生带去别开生面的京剧课堂、京剧传唱等。

  上海京剧院始终认为,在文化为民,送文化到基层之中,学校是一个重点。因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精准普及"的一个必然的要求。上海京剧院在22年前就启动了"京剧走向青年"的项目,到学校里去推广国粹艺术。而为了让这种推广常态化,京剧院还成了人称"飞行学校"的业余艺校,和教委合作编写教材,培养学校里的音乐老师。青年报记者昨天了解到,这个项目今年又将有新的进展。四五月间,上海京剧院将到金山区的学校进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24场,同时还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戏曲师资上。在上海京剧院看来,院团送戏到校园是一时的,只有培养好了戏曲老师,孩子们才可能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接触到戏曲,在不断的浸润之中领悟戏曲之美。

选稿:王雅雅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