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传真

|

活动公告栏

|

悦读之美

|

传统文化

|

海派文化

|

文明广角

|

报送平台

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稿件
去崇明古琴传习基地“打卡”,让田园与琴音相遇
2020年7月6日 15:00

崇明古琴传习基地成立。

  田园风光无限,古琴声声悠扬。萦绕千年的优雅韵律,如今也在上海的第一大生态岛——崇明岛上扎下根。

  7月4日,崇明古琴传习基地在崇明中兴镇成立,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古琴研究会会长戴晓莲率一众琴人在这片田园中奏响古乐。自此,上海古琴研究会将作为崇明古琴传习基地的专业支撑,为崇明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音乐会上,既有《鸥鹭忘机》、《碧涧流泉》、《龙翔操》、《杏坛》等传统古琴曲目,又有原创弦歌《风月同天·惜时》,还邀请到评弹名家高博文带来了《珍珠塔·妆台报喜》和青年古筝演奏家陈珏的《长相思》助阵。

上海古琴百年历史资料展。

  “以往演奏古琴都是在课堂上、在音乐厅里,现在在乡村奏起古乐,更有一番意趣。此次有幸参加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崇明区乡村古琴艺术发展研讨活动,亲历崇明古琴传习基地的成立,亲身感受崇明的自然清逸同古琴清和淡雅的‘天人合一’,更让我看到了古琴在崇明的传承和发扬,”戴晓莲说,“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而崇明的美丽也给古琴艺术创造了繁荣的土壤,相信在崇明区中兴镇政府和古琴传习基地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让这流传千年的弦外之音在这里不绝于耳,经久不衰,让古琴艺术和古琴文化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戴晓莲

  不少来到现场的崇明群众表示,这是第一次欣赏到古琴演奏音乐会。崇明中兴镇文广站民乐指导杜思睿,也是这次音乐会上原创弦歌《风月同天·惜时》的创作者,在她看来,崇明是田园型岛屿,少山多田,旅游特色是以农田为主的生态景观与乡土生活体验。在这样的地方弹琴、作书画,正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的写照,古人如此,现代人也是向往的。

  “《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杜思睿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游客的消费能力水涨船高,对文化体验越来越‘挑剔’,旅游中文化元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将古琴文化引入崇明,与旅游整合将会极大地助推旅游业发展。”

  此外,追根溯源,还可从历史角度探寻创立“崇明古琴”的归属感。

扎根崇明的杜思睿。

  崇明的非遗“瀛洲古调”是崇明派琵琶,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力,其演奏技艺代表人徐立荪修订《瀛洲古调》,重编为《梅庵琵琶谱》,于1936年出版,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徐立荪不仅善奏琵琶,还善弹古琴,其琴艺精深,被誉为“中国现代四大古琴家”之一,现为传统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其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琴乐追求,追求琴乐的音乐性,注重节奏、音韵的对比,更强调音乐在情感、节奏、速度上的表现。

  杜思睿认为这样的特点和徐立荪兼善弹琵琶的原因有关,确定了梅庵琴派的音乐性格更加夸张、绚烂。“我在硕士期间曾跟随戴晓莲老师学习,而她曾和徐立荪的弟子刘景韶学习过梅庵派琴曲,徐立荪和梅庵派琴曲是我当时的研究一大课题。如今作为后人又回到崇明从事古琴工作,颇有瀛洲古调在古琴上的‘延续与传承’之感。”杜思睿说。

  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艺术品,做工优质的古琴是有相当的收藏价值的,使得当代拍卖展上都能见到古琴的身影。从选材到做工,古琴都堪称是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一个代表,这也是古琴制作技艺被评为非遗的原因之一。

  “崇明不仅是盛产农产品的小岛,更是景观植物栽培岛,如每镇一花到今年的花博会,这是小岛的生态植物优势。古琴的本体材料也是植物,主要会用到三类,杉木、梓木与漆木。古琴琴体天圆地方,面板为圆弧状,古人曰为天,选材以松软的杉木为佳;底板是平的,曰为地,选材以较坚硬的梓木;合板后由瓦灰、麻布、鹿角霜、八宝灰与生漆和制,经繁琐的多道工序最终为琴。其中生漆指的是来自天然漆树的,经人工采割、反复绞拧、提炼才得可用的生漆,环保天然,较为珍贵,”杜思睿介绍,“在崇明创立古琴品牌,可种植这些原材料的植物以供观赏,正是生态优势与文化旅游结合的独创点,这是国内其他古琴文旅项目没有的。”

  随着崇明古琴传习基地的成立,上海古琴百年历史资料展也在中兴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上海自开埠后逐渐成为近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清末同光以来,古琴活动一直活跃于这个城市,代有才人,盛会叠现,使得上海成为近现代古琴一大重镇。此次资料展,将带领观众共同回顾上海古琴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徐明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