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超市、互联网送餐平台及其自营快递、微店、家厨……近年来,各种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少“跑”在了现有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前面,对传统监管技术和手段构成挑战,成为新的食品安全管理死角和隐患。
“为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上海主流媒体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整体转型,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互联网时代新型传播特点的融合转型之路。”市食药监管局局长阎祖强坦言,面对互联网时代下新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在探索融合转型之路,为的是增加监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翻译”过来,就是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把目前的“死角”都管起来,另一方面力求监管的精准和高效。
“我们尊重互联网精神,借鉴互联网思维,做了许多探索。”阎祖强表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近年来的努力,可以概括为“开放”、“协作”和“分享”。
开放——打造食安信息“高速公路”
上海的食品供给结构是依赖“外援”型。目前,全市每年食用农产品总消费量的七成要靠外省市供应才能满足,全年消费的猪肉也有75%来自外省市,还有大量食品依赖进口。这种情况,导致食品产业链长、环节多,食品“身世”容易模糊。
因此,在上海市民眼中,这座城市的食品安不安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食品安全信息是否真实、透明。如果不够真实、透明,市民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会变低,即使实际情况很安全,也有可能被怀疑不安全。
食品安全信息,很大一部分掌握在监管部门手中,让食品安全信息变透明,监管部门必须满怀开放的态度,将一些必要的监管信息向公众开放。去年10月1日,《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与之配套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同步向公众开放。截至今年2月22日,追溯平台中已有5931家食品企业上传了1096万条数据,可追溯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已有10大类、12个品种。公众已能够通过产品名称、批号或追溯码,实现部分产品的追溯信息查询。
然而,只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参与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就如同一段封闭的高速公路,许多其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无法输送到这条高速公路上。
阎祖强透露,未来这条高速公路肯定会开放多条“匝道”,供相关监管部门和涉及畜产品及其制品、蔬菜、乳品等10大类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上传或下载食品安全信息。该“公路”建成后,各监管部门将破解人为的信息“孤岛”,通过统一产品代码,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一码追溯,从而打破食品在种养殖、生产、流通等环节以及相应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让食品能真正一追到底。
协作——鼓励“深喉”参与群防共治
食品安全,民心所系,能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转,需要全社会共同维护。但客观上,还有不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和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市民则认为食品安全是靠监管出来的,与从业者的道德素养、民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无关。
事实上,群防共治,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被证实为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
就在这个月,新修订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开始施行。据阎祖强介绍,和此前实施的《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有功人员奖励办法》相比,新的奖励办法将最高奖金增加了10万元,为30万元;提高了相关奖金所占对应案件认定货值金额的比例,举报人举报事实或提供线索,经查实的,分别可按照对应案件认定货值金额的3%—6%和2%—3%获奖励;还拓展了可以举报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或线索的范围。这些变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群防群治,助力监管部门拓宽监管信息渠道、搜集案件线索、增强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的效能。
鼓励更多举报人尤其是企业内部的“深喉”勇敢站出来,新的奖励办法还首次明确,属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举报的,奖金所占对应案件认定货值金额的比例,可再上浮1%到2%。为保护举报者的合法权益,新的奖励办法允许举报人通过实名、隐名、匿名等3种方式举报。除实名举报,举报人可选择隐名举报,即举报人不提供真实姓名或名称,但提供能辨别其身份的代码,如身份证缩略号、电话号码、网络联系方式等;也可匿名举报,不留相关信息,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无法与之取得联系,做无名英雄。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发出的“协作”呼声,正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响应。2015年,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落实有奖举报995件,奖励金额84.3万元,同比增加13%。其中,举报获得的单笔最大奖金为10万余元,举报内容涉及食品相关产品领域。据了解,去年全市落实奖励的相关举报,绝大多数举报人都选择了实名举报,可谓光明磊落。
分享——监管数据对接订餐平台
去年11月,火爆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被浇了一盆冷水——市消保委在9个平台上抽查的100家餐厅只有19家没有在证照信息上动过“手脚”;市食药监管局直接曝光了7个平台上的52家问题餐饮单位,其中19家无证经营、11家伪造或借用他人证照、7家标称的实际经营店址根本不存在。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俨然成了“野饭店”的聚集地。
调查中,许多平台叫屈,声称对于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伪造证照的行为,缺乏鉴别能力。“虽然这么说,经营者有为自己开脱之嫌,但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乱象的背后,也反映出监管部门‘分享’意识不够的问题。”阎祖强坦言,食品监管部门手中掌握着大量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和监管信息,基本都在监管部门的网站上作了公开,但许多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并不知道或是查询起来并不方便。
监管部门说自己公开了监管信息,平台却说缺乏渠道对相关信息进行鉴别,双方各执一词,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乱象还是解决不了。上海食药监管部门索性跨前一步,主动将企业的类型、经营场所、注册日期、经营范围等监管信息整合并打包,共享给平台。
通过此举,监管部门督促平台清理了1.5万余户次无证餐饮。同时,上万家餐饮单位的监督信息(“脸谱”)已在大众点评、饿了么、百度外卖、外卖超人等平台上公示。有了这些“哭脸”、“笑脸”或“平脸”,消费者订餐时,既能判断饭店有无许可,也能判断饭店近日的食品安全和卫生状况是否良好,从而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倒逼餐饮单位、外卖平台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据悉,未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将逐步把处罚、抽检、记分等更多监管信息分享给符合条件的平台。
有了分享,就会促进监管部门加深对于各种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的了解。阎祖强透露,上海根据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正在制定《上海市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互联网+”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的监管。对于屡教不改的网络订餐平台,除了依据《食安法》,追究其未对入网餐饮服务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或者未履行报告、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等义务的责任,还将探索和电信、工商等监管部门联手,进一步采取吊销其营业执照、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等强力措施。